如何在农村有效开展初中英语教学
2020-10-21倪旺敏
倪旺敏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需要认真学习英语知识的关键时期,而我国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差,老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制定出合适的英语教学方法,保证农村阶段的初中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当前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还要为学生传授各种优秀的英语学习方法,保证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农村教学
在以往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弱,他们想要认真学习英语知识,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英语成绩总是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而农村阶段的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相对比较少,要想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老师需要不断为学生传授英语学习技巧。还有的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态度,他们认为英语不适合自己,觉得英语是一门十分难学的学科,对于英语学习完全丧失兴趣和自信。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成就感时,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经验,谈谈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懂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够用心,对于需要掌握和学习的英语知识,掌握得非常不牢固,在平时的英语课堂学习中,听课状态也很差,经常会出现走神的情况,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知识不能及时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老师从日常教学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英语预习的好习惯,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学习“It must belong to Carla.”这节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一下本课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老师之前教授的音标知识,来尝试着学习本课中的英语单词,尝试背诵和记忆那些重点核心单词。老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尝试着阅读本课中的英语句子和短文,体会本课将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提炼出这一课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以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英语课堂学习中能够认真听课,听课内容更加明确。
二、加强英语晨读,培养英语思维
在农村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英语晨读训练,由于我们没有更好的学习英语的途径和资源,坚持英语晨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思维,帮助学生积累和巩固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也会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晨读的英语句子,比如:May I be strenuous,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 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It is easy to open a shop but hard to keep it always open.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通过引导学生在晨读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这些英语句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单词的积累,还能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增强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只要引导学生不断坚持英语晨读,学生的英语学习会取得很大的进步的。
三、课堂实践练习,提升应用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英语知识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生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还要注重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实践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完关于英语完成时态的语法知识以后,在课堂上为学生认真讲解英语完成时态的特点和理论规则,虽然学生能够听懂和熟记这些知识,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在练习过程中熟练使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重为学生总结和展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语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农村区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英语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坚持英语晨读,通过不断晨读来积累英语词汇,促进英语思维的提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计淑静.打造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55-56.
[2]劉佳宛.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7(2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