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2020-10-21闻值笭

西部论丛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现代化

闻值笭

摘 要:我国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农文化体系”),在我国农村建设上,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重点与核心,聚焦目前我国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落后的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体系不健全的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根据现代化的要求,在不同的时期,应当改变文化服务目标与服务模式,建立起新型的体系,深入改革,依据现代化要求,来建立新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文化体系”。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

一、前言

我国“农文化体系”的建立,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即具有群体性与共享性。做为农村公共文化的特征,在服务与体系的建设上,应当具有公开性、公益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文化服务做为一项事业,做为一项利国惠民的项目来开发与建设,才能使公共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农民群众,切实从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本着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精神面貌、思想境界为根本,结合国家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从国家文化视域下,深入推进“农文化体系”良好发展局面。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形态

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包含着多种形态(如下表1所示)。其中文化领域中,公共文化又包含了多种形态,如在管理形式上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在制度的设计上,需要社会与民众参与,开放程度为开放系统,具有公益性与公开性的特征。在公共文化领域上,我国为了更好的关注民生,国家视域再一次下移,更加关注与重视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聚焦民生,还能够延伸到其他领域所无法达到的角落,可以发挥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拓宽文化事业主体,使我国聚集对“农文化体系”的建设更加“近民生、接地气”。

三、”农文化体系”的建设探讨

(一)“农文化体系”建设问题

经费不足,是“农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做为农业大国的我国,农村人口急剧外流,农村人口减少,用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建设的经费、与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均大幅度下降,在无资金的投入与保障的状况下,“农文化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各地区之间农村的经济、文化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同时城乡还存在差距,导致农村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上的资金也就各不相同,无形中制约并影响了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后

各地区间“农文化”设施较为老化,且由于投入力度不足,陈旧的设备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文化服务工作难以开展,部分文化服务站、图书屋等硬件建设不达标,并且部分公益场所由于资金问题不得不面向市场,创收补给,使原有的文化服務项目被市场经济创收服务代替,缺乏公益性与开放性、完整性。

(三)“农文化体系”人才缺乏

我国农村大部分都地处偏远,人才难以到达,服务人员多数身兼多职,年龄偏大,对新时期网络与信息等资源掌握较匮乏,且无暇顾忌文化服务工作。由于文化服务工作无发展空间与晋升空间,不具备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流动性强。并且部分民间艺人常常因为后继无人,难有大的发展与作为,无法促进“农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四、”农文化体系”建设措施探讨

(一)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是解决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加大投入力度,解决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后顾之忧,才能够推进“农文化体系”切实为民服务。各项文化阵地的建设、各项文化活动的举行、各类图书角、文化室的建立,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加强多渠道筹措资金,财政补足的方式进行资金投入,来实事求是的对农村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科学建设,使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真正能够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缩小城乡差距。

(二)建立科学管理体制

针对农村的建设目标,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与要求,明确建设目标,针对目前“农文化体系”的建设上的不足,合理进行规划,科学的进行设计与管理,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为管理手段,以我国农村各项文化服务建设政策为依据,达到推进“农文化体系”建设的目的。

(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提升农民群众文化为目的,所以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而目前“农文化体系”中,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吸引人才,通过招收毕业大学生、吸引民间艺人加入等措施,增加队伍建设。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培训,举办起乡村文化精英队伍,做为“农文化体系”中人才的补充,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实人才,提供人员保障。

(四)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利

为缩小农村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要切实推进“农文化体系”的建设力度,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正确开展与引导民众开展丰富的物质文化活动,并树立起先进的理念,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通过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服务权益。可通过农村图书屋、文化活动室、综合文化站、网络信息查询室、抗战纪念屋等阵地的建设,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群等平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先进的思想与精神宣传,建立起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加快推进各地区间“农文化体系”的建设,确保各地区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促进各地农村的均衡发展。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福利、权利、治理等方面,是国家与社会部门通过公益性的组织或部门,为社会与民众提供的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民众的需求。我国在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文化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不足的认识,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架起与农民群众相连接的心灵之桥,才能达到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缩小农村不同地域间文化差别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任鹏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估研究:理论溯源、功能审视与实践反思[J].图书馆建设. 2018(11)

[2] 闫小斌等.超越结构性失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驱动与需求引导的结合[J].图书馆论坛. 2018(06)

[3] 张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流程设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7(03)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