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制构建
2020-10-21丁寰翔
丁寰翔
内容摘要 随着国内高校数量增加带来的竞争以及高校评价指挥棒的影响,高校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师对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了解并不透彻。结合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发展需要,通过一定问卷调研,得出一定数据来体现高校教师关于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认识,然后提出构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的设想,即充分认识该机制的价值,促进科教服的有效融合,加强学科与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力量。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与研究 社会服务 机制构建
1 引言
根据主题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自身的工作历程与现行性质,特确定以“如何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作为调研主题,基于国家宏观上对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我校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属性,基于自己曾经协助学院管理教学和現在协助学院管理学科科研的现实,基于调研工作摸情况、析问题、找对策的基本要求。为进行主题调研,特设计了一份问卷,以期在有效的时间获得课题涉及主体相对性的问卷信息,得到这种抽样调查的相对性数据,分析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2 调研的情况
本问卷设计8 个问题,其中前七个问题为客观选择题,没有作单项、多项选择的限制,最后一题为主观题。调研获得答题问卷18 份,现就问卷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第1题涉及“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的必要性”问题,选择的项有4个:A 非常必要、B 有必要、C 不必要、D 可有可无。问卷结果是,选择A有16 人,选择B有2 人,说明多数老师是支持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建设的,态度是积极的。
第2题涉及“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问题,选择的项有四个:A相辅相成、B 互不搭界、C 看环境而定、D 看教师而定。问卷结果是非常一致,18 人均选择A,说明老师们非常明确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在现今高校中正当关系。
第3题涉及“教学中是否应该具有科研的内涵”问题,选择的项有四个:A 有、B 没有、C 看教学内容、D 看教师态度。问卷结果是,选择A有14 人,选择C有5 人,说明老师们大多认为教学应该包含有科研的成分,当然,具体还要看教学的内容。
第4题涉及“影响教师进行学科科研的主要因素”问题,选择的项有七个:A 考评指标、B 职业态度、C 单位态度、D 科研氛围、E 平台与团队、F 年龄、时间与精力、G 教学与科研出现的客观冲突。问卷结果是,选择D有16 人,选择选择E有15 人,选择A有13 人,选择B有12 人,选择C有11 人,选择F、G各有7 人,说明老师们对影响学科科研的因素的程度,按其先重后轻的顺序是:科研氛围,平台与团队,考评指标,职业态度,单位态度,年龄、时间与精力,教学与科研出现的客观冲突。
第5题涉及“教师社会服务的价值体现”问题,选择的项有五个:A 促进科研提升、B 增加教学内涵、C 自我品质完善、D 没有作用、E 获得社会考验。问卷结果是,选择选择A有16 人,选择B有15 人,选择C有10 人,选择E有6 人,没人选择D,说明教师们肯教师社会服务在促进科研提升、增加教学内涵、自我品质完善以及获得社会考验的不同层级的作用。
第6题涉及“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否存在各自的规律,可否协调。”问题,选择的项有五个:A 有,可以协调;B 有,不可协调;C 没有,但可以协调;D 有,能否协调要看个体情况;E 有,能否协调要看单位运行政策与环境。问卷结果是,选择选择A有12 人,选择E有8 人,选择D有5 人,选择C有1 人,没人选择B,说明教师们多数认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否存在各自的规律,是可以协调的,但是能否协调好要看单位运行政策与环境和教师个体情况,仅有一人否定存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各自存在规律,但可以协调。
第7题“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中单位的作用”问题,选择的项有七个:A 主导作用、B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C 明确的目标、D良好的组织、E有计划的举措与支持、F 教学与科研的合理承担、G 领导的身先士卒。问卷结果是,选择F有13 人,选择选择D有12 人,选择B有11 人,选择E有10 人,选择A有6 人,选择C有5 人,选择G有3 人,说明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中单位作用的表现的因素,按其先重后轻的顺序是:教学与科研的合理承担,良好的组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计划的举措与支持,主导作用,明确的目标,领导的身先士卒。说明教师们首先关注教学与科研的力量投入与承担比例的均衡协调,其次涉及组织、政策、举措与主导,再次是涉及目标和领导的问题。
第8题主观题,其题目为: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历程,请您对“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提出自己的设想或建议。实际回应的老师只有5名,可能基于答卷时的时间因素和显性空间,显得不足,但也可以略微一窥。这些主观性答题主要的观点有: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负责的领队;以教学为基础提升研究水平,从而推进服务社会;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诊所,委派专业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公众的法律问题咨询,提供法律援助;教学方面,注重案例研讨、法律文书写作、法规检索(结合案例)等专业技能训练;建立普法宣传公众号,由优秀的学生撰写普法宣传的文章、时事热点案件评论,锻炼学生的同时为社会普法服务;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应合理承担,特别是对于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块工作应以鼓励机制去推进,不宜以强制手段去要求;实施分类评价,引导在教学、科研或社会服务各有所长的教师都能平等地发展,均有获得感;研究、社会服务的核心是教学,要对教学有助益,并且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机制。
3 相关设想与建议
3.1 充分认识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的价值
作为高校要根据自己发展定位与目标,在宏观站位的基础上重在规划、举措与落实,而举措、落实需要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引导、安排、实施、督促,进行分部计划的力量组织、执行与考评,进行内外资源的有效发挥与运用,进行有效的基础保障、绩效评估与奖励,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和定力淬炼,重视物质、人文、科學、公正的校园文化构造和正向作用的效应。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是一个系统,涉及高校的制度、人力、治理、目标、领导、发展的关系认识与有效建构,决定着一个高校的走向和实际水平。
3.2 正确理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促进科教服的有效融合
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是高校基本职能,正确处理好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是高校及其二级学院应尽的职责。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培育国家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通过学科科研活动提升教师学识学科水平,促进教学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达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真正营造教学与学科科学研究的融合状态,消除教学与科学研究两张皮的现象。为此,要探索和把握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相对规律,分析其规律之间的共性和异性,寻找相结合的衔接点,合理规划和引导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力量组织与投入,确保教学,促进研究,合理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体概念,支持、引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的合理承担,强化有效政策的制定与持续的执行,明确的目标、评价指标和有效的绩效奖励,营造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3.3 加强学科与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力量
制度建设是机制形成的前提,而人员力量及其质量是机制建设的基础,队伍、团队建设既是机制的重要主体要素,更是机制建设的基础之基础,在高校,队伍建设要以学科专业为方向,同时体现高校与二级学院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什么样的队伍、团队决定了什么样的学科、专业,什么样的学科、专业决定了可能什么样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因此,加强学科与队伍的持恒建设,形成与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和相关科研目标需要相对应的师资队伍以及合理的年龄、性别、职称结构,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是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力量源泉,是高校积淀力量提升学位点的基础,是高校良好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从此次调研基本数据得出,老师们认可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的价值,承认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当前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的重要性,希望教学与科研有一个合理的融合并能得到好的平台、团队的支持,真正形成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融合促进机制。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