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2020-10-21徐少华
徐少华
【摘 要】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临床中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原因以及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在为输血者输血过程中,采取必要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最大化降低临床出现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问题。方法:通过分析临床中输血感染传染病的种类,以及主要的原因,对采血渠道进行仔细的审核,并保证血液运输过程中血液不受污染,并不断提高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规范输血的整个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坚决抵制私自采血输血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强输血科制度建设、提高输血者的安全隐患意识,使其自觉到正规单位输血,保证血液来源渠道的正规性。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能够大大降低患者临床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几率,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结论:通过科学的检测方式,能够将带有病毒的血液筛查出来,只要临床中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医护人员始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感染传染病的问题。
【关键词】输血;感染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107-02
1 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原因分析
1.1主要原因分析
输血感染传染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输血过程中可感染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较为常见的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梅毒、淋巴细胞病毒、弓形虫病、败血症等。其中的原因包含,一方面,血液来源非正规渠道,正规渠道输血通常整个流程十分严格,从血液的筛选到输液,会对血液中可能附带的传染病进行仔细的筛查,存在感染病的血液,或疑似带有病毒的血液,均不会用于为患者输血。另一方面,包括献血者处于感染病的窗口期,例如较為常见的乙肝、艾滋病毒等,人体感染后可能并不会马上发病,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窗口期。所以,即使通过正规渠道,现代医学并不能判断窗口期的血液是否感染病毒。因此,感染传染病者如果处于窗口期去献血,那么血液中心可能经过检测无问题,则进入下一个环节,进而导致输血者感染传染病。许多疾病的窗口期较长,如艾滋病,最长有六个月的窗口期,而输入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感染的几率大约90%。
1.2血液检测和筛查方法
(1)当前临床中,检测艾滋病抗体、乙型肝炎抗体、甲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的检测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FCR法和放免法,通过这两项临床技术检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传染病排除,这样一来,临床中患者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几率则大大降低。
(2)无论是运用临床中哪种检测技术,均无法避免窗口期的问题,当前医疗技术无法监测出来。窗口期通常是献血者已经感染传染病,但当前尚未体现,这也是造成临床中输血感染传染病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其,可通过二甲基蓝,对血液的病毒灭活,通过全方位的灭活血浆病毒的方式,将病毒的核算和包膜破坏,进而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能够提高有效提高血浆蛋白质品输入的安全性,具有很好地临床应用效果。
(3)不仅需要对血液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保证血液的安全质量。同时需要在为患者输血前,对患者实施感染病的临床检测,其中包括肝功能、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从源头上发现患者的传染源,同时对输血者有全方位的了解。
2 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
输血科工作人员是血液的领取、管理和发放的科室,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现纰漏,均会为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或威胁生活健康。所以,必须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培养,使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展开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高度严谨性和认真性。同时,输血科的血液来源需要得以保障,必须来源于政府审批的规范采血机构,坚决抵制违规献血、私自采血给患者输血,从源头上进行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2.2输血前严格无菌操作
在进行血型检测以及交叉配血过程中,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规范,对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操作台,仔细认真的消毒,运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最大化避免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出现血液污染。同时,针对配血试管、吸管、玻璃片、血液标本、患者血样、输血后的血袋,严格执行医院的焚烧操作。运用紫外线消毒灯,将医用器材进行空气消毒,并将一次性的输血相关物品进行集中化的处理。同时,在为患者输血前,医护人员应检查血袋的外观,包括血液的颜色是否符合标准、血袋是否存在损坏、遗漏等。并将患者的交叉配合报告单、待输血液是否正确,内容中包括姓名、性别、血型、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血袋完整性、血量、血类,双方均精准无误,则可展开输血。
2.3加强输血科制度建设
输血科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应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管理和检查,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每个事件均需要完整的记录。同时,建立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制度,以及应急处理预案,保证输血科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2.4正规渠道进行输血
针对输血者而言,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同时数学过程中必须保证经过检测的合格血液。针对献血者,应坚决抵制私下贩卖血液,应到合格的献血单位、献血车依法献血,这是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有效手段。艾滋病是经血液传播率最高的传染病,所以,在进行输血过程中,献血者应监督输血用品是否为一次性或严格消毒输液器。针对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是必须运用于一次性注射器,若条件不允许,则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结 语
综上所述,临床中输血感染传染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同时对患者的精神打击十分巨大,甚至使其对日后的生活失去自信心,因此,不断完善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具有必要性。伴随当前血液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输血感染率已经逐渐降低,但仍然存在着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白宇,孙艳萍,付振艳. 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J]. 医疗装备,2014,27(11):56-57.
卞璐. 1例输血传播卵形疟报告及追踪分析[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03):295-296.
郭淑敏,王志伟. 基层医院输血感染的防范措施与控制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9):5905+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