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

2020-10-21李婷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核心素养

李婷

摘 要: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如何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本文拟从六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探究。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途径如下:

一、依托新课程改革,挖掘新教材。(以鸦片战争为例)

新课程改革虽然未在安徽正是实行,但却是高考的重要指向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新教材,把新教材内容当作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紧跟新课程改革风向标。

以鸦片战争为例,关于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英国掌握者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外历史纲要(上)》

通过这一段材料,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对外关系五个方面进行对比,认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差距。

新教材还附了一幅图,《1840年前的世界与中国形势》,通过地图,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国家秩序与中国华夷秩序、朝贡体系的不同。

通过对比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差距,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延续性学习。(以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为例)

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对于历史基本史实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在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衔接,延续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化历史认知,进而有利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笔者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重建,让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差距,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公民意识。

笔者用一句话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帝国显余晖,“兴“”新“之较量。

“兴“指的是同光中兴——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并未改变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让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制度的腐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反思历史,谋划未来。

“新“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明治维新有了一些了解。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的积极与弊端,反思军国主义的危害,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守护和平的家国情怀。

三、以高考为根本,实现教育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

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33题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这道高考题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角度进行考察,让学生认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因此从这道高考题出发,对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重新构建。

(一)《五月花号公约》——北美移民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二)《独立宣言》——美利坚民族对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

(三)《1787年宪法》——美国对自由平等价值的顶层设计。

在具体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时,从其时代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美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对于黑人奴隶等仍然是不平等。

在最后学生讨论环节,“在中美贸易战中,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自由平等价值观不是美国所特有,中国自古就有,如”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正是我们在社会层面所推崇的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历史使命,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双赢!

四、以学生为本,运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

①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示范——选择学习伙伴——小组发表看法——其他小组提问并参与讨论——总结——评价。

②教学方式多样化:辩论赛;历史论文征文;参加历史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等。

五、通过培养其他历史核心素养,渗透家国情怀,实现核心素养整体性。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不应割裂,而是一个整体。唯物史观是实现立德树人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五大核心素养的渗透过程正是实现立德树人要求的过程,应注重五者之间的关联性与整体性。

六、注重地方史研究,开展课外研学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幸福感。

淮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如古代寿春文化遗址、汉代《淮南子》文化遗产、特色美食豆腐的发源地、新四军爱国教育基地等,内涵丰富,极具教育价值。发挥地方史特色,让学生通过调研、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对家乡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幸福感。这也是对家国情怀更深层次的探究,不仅是个人家庭层面,国家层面,还有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家乡层面。发挥地方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亦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让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生根,正是然就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途径的意义所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于学生而言,不仅服务于高考,更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学实践,更是有利于事业理想的实现;于国家而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郭善勇. 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J]. 教师, 000(16):64.

[2]1 彭孟凡, 苟应滢. 基于情感体验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途径探讨[J]. 中学历史教学, 396(02):59-6.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核心素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