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宋古诗词用典的创新及其表现

2020-10-21顾海艳

青年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北宋用典创新

顾海艳

摘要:用典是中国古典文学写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它穿插于诗词小说戏剧的创作中,常见于诗词中。用典这个概念最先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它是指在本文之外,选取其他的事件来类比证明义理,引用古人的言语和事迹来证明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早在秦汉时期,用典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出现在文人的创作中,并且用典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革新”,在不同的时代,用典的艺术内涵是不一样的,我们主要是研究北宋时期古诗词的用典相比前代而言有何创新,尤其是宋词,并探析它们的表现。

关键词:用典;北宋;诗;词;创新

一、宋代古诗词发展简要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到了宋朝,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宋诗的形成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宋诗才能继续汲取唐诗的养分并形成一种新的诗风。由于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诗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另辟蹊径,有所创新,沿其流而扬其波。而在艺术手法方面,由于宋人推崇“以学问为诗”,且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一座“珠穆朗玛峰”,因此宋人可欣赏借鉴的作品数量多如牛毛,这种创作理念和现实基础将诗词用典这一艺术手法推向了顶峰。

词到了宋朝,也进入了它的繁荣期,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在隋唐时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并且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用来消遣娱乐;到了宋朝,由于纵情享乐之风的盛行、宋代文人心态的变化以及民间娱乐场所的需要,宋词进入了繁荣期。而宋词的用典,从柳永到苏轼,一直都在发展中。

二、用典的介绍

(一)用典的定义

用典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罗积勇先生认为,用典是指为了一定目的,在自己的语言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明引是指在自己的诗词中引用能判断出处的典故,有明显的人物、事迹、文辞的引用。而暗引是指作者在诗词中运用的典故乍看之下并不能识别,需要反复吟咏思考才能够判断。用典除了明引和暗引之外,还有翻引,翻引就是指在诗词中反用前人的典故,以达到自己做文的目的。

(二)典故的概念

典故主要包含三个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成例,这是典故的本义。二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也是用典经常使用的那一类典故,其中引用古代故事,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之类的被称为事典;援引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则被称为语典。三是指被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或事件。

(三)用典的目的

用典出现在诗词中使语言更加凝练简洁、使诗词更加典雅含蓄充足文气、可以表现微言大义,作者常常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或政治抱负、可以用古事证今事。

三、宋朝以前的用典情况

(一)先秦和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各类文体处于初创期,文学的各种艺术手法也处于萌芽阶段,用典早在《尚书》和《周易》中就已经出现,《尚书》中盘庚迁都时劝说百姓的演讲词,引用了先王处理政事的一些举措,来劝说他的臣子。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在外交辞令中也会引用《诗经》中的语句;先秦诸子的书、史书以及屈原的作品中均存在着用典现象,并且先秦时期的用典主要是事典。

秦汉时期,贾谊、司马相如开始引用语典,他们引用前人文章中的话,有些直接引用,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是直接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原话。有时也会稍加变通,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悲《伐檀》,乐乐胥。”其中“乐乐胥”是出自《诗经.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并不是诗经中的原话,司马相如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点变通。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文人用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理叙事,借典故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到了南朝,出现了颜延之、鲍照、谢灵运,他们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从他们开始,用典被普遍的运用到诗文创作中,这个时期用典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出现了暗引,这个时期暗引的内容大多出自《诗经》,也有一些出自于史子集。二是在魏晋时期,用典主要是以语典为主,事典为辅,由于统治者崇尚儒学,文人墨客用典的引用范围以儒家典籍为主;到了东晋,社会混乱,政权动荡,玄学盛行,文人在写作时引用道家典籍作为典故的频率开始增加。三是这个时期的典故大多是一句一典或两句一典,将典故提炼浓缩的现象很少,大多是和先秦两汉时一样,引用前人的诗句或者化用前人的诗句,并且化用也只是小范围的变动,改一下顺序或者变化一两个字。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用典不仅仅是为了明理叙事,也为了抒情言志,他们想借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五是典故在文章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文人能够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是用典發展的转折期,在南朝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以用典著称的诗人,他就是颜延之,从他的诗文中可以发现颜延之对用典进行了一些创新。首先是诗篇内用典的次数和前代文人相比更多更密集,其次是用典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南朝之前的文人引用典故时,大多依照典故原来的形式,很少对典故进行改编,而颜延之不一样,他对原典进行凝练融合,显示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三)隋唐五代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诗歌用典进入了繁荣期,特别是李白、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用典的最高成就,诗歌用典发展到了杜甫这里便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在唐朝,仍然具有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的一些特征,唐朝用典出现的创新主要有:一是用典的典源扩大了,主要包含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一切作品,如经史子集、道教神仙、上古神话、政治类人物等等。二是用典的艺术手法发生了变化,首先有明典与暗典相结合,在唐朝的诗歌中,不仅可以发现明典的存在,还能发现暗典的存在,显示了高超的叙事艺术和用典技巧;其次有正用和反用相结合,正用就是指典故的使用与典故的本意没有什么差别,反用就是指典故的使用与典故的本义正好相反,其中,反用需要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叙事能力;单引与叠用相结合,单引就是指仅仅引用一种典故,叠用就是指一句话或一首诗中使用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古事喻今事,在著名文人的作品中,大多数的用典都有一定的内涵,用古人的事迹来为今人敲警钟,或是借古人的言语来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等等。

四、宋朝时古诗词用典的创新与表现

(一)诗歌用典的创新

到了宋代,诗歌用典仍然处于繁荣阶段,因为此时的文人可借鉴的典源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并且大多数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对用典进行了创新。从魏晋南北朝的颜延之到唐朝的杜甫,再到宋朝的苏轼,三人可以说是诗歌用典道路上的三座高峰,用典这一艺术手法在他们手上不断地向前发展,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说用典是一个在不断“更新”的艺术手法。

在苏轼之前,用典的典源大多数是经、史、子、诗文、小说等,到了苏轼这里,他认为万事万物只要是对诗歌有益的,都可以用在诗歌当中,就是“万事都可入诗”。首先,苏轼扩大了用典的典源,他不仅运用前人经常使用的典源,他还将风俗民歌和俗语运用在诗歌中。除此之外,他不仅引用前人的作品,还引用和他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将此作为典故放入他的诗歌中,如他会引用欧阳修的作品。苏轼有一篇作品与欧阳修十分相似,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欧阳修的《答黎教授·共坐栏边日欲斜》:“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并且苏轼还用当时事典,这在唐朝前是很少见的,甚至在苏轼之后也很少见,也是苏轼的一个创新点,苏轼大量引用当时人的事件入诗,不管是他身边朋友的事迹,还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只要是苏轼认为可以写入诗中的,他都会去使用。

其次,苏轼用典在语典方面,他主要选取词组或一个句子,词组就是指裁断原句,选取想要的内容,与其他的词组进行新的搭配,产生新的效果。如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得意尤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其中的“得意”指的是“金榜题名”,来源于赵氏的《闻夫杜羔登第》:“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选取句子指的是引用原句,并且不做什么修改,直接放在自己诗文中使用。如苏轼的《送张嘉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便是直接引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字不差。在事典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将两三个典故组合起来证明一个主旨,如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运用了老儒、踏槐花、寻春马和择婿车这四个典故,来表现苏轼对董传的欣赏与安慰。最后,苏轼还运用典故群,比如说两两相对的典故群,形成对比;多个并列的典故群,来加强主旨。

(二)词用典的创新

在宋朝以前,词是用来描写情爱相思的,并且艳情低俗,大多数文人都瞧不起词,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只能用来消遣娱乐,所以在宋朝以前,用典这种艺术手法从未在词中出现过。直到柳永的出现,用典才被真正运用在词中,可以说柳词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文人词用典的先河,这在词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词中用典,是柳词开创的,也是是词由俗变雅的重要标志。

柳永在词中用典,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语典和事典,这和诗用典是相同的。在语典方面,柳永会直接引用前人诗文中的句子。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便是引用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柳永也会化用前人的诗句,柳永语典的典源主要来自于六朝或者唐朝的诗歌。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出自李商隐的《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人。”对原有诗句进行小范围的化用。在事典方面,他的典源主要来自于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事件、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文学作品的人物言行等,柳永用典大多数都是使用的事典,并且事典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故事等。

苏轼可以说是宋词用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以诗为词”的主张,提倡用写诗的手法写词。首先苏轼词用典的典源十分广泛,来自经史子集,凡是他认为可以用的事情或言语,都可以写入词中。其次苏轼写词的形式丰富多样,沿用原典与化用原典在柳永的词中已经出现,苏轼的词中,用典的这些形式手法更加地常见,苏轼的创新之处就是在于集用原典与檃栝原典。这些形式在诗中是被普遍使用的,在艺术手法方面,苏轼的词中,明用、暗用、正用、反用都在苏轼的词中出现过,这些在诗中受文人欢迎的形式,在词中仍然被广泛使用。明用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其中“孙郎”便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暗用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变出自《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五、小结

宋朝的诗人对古诗词的创新总结来说就是,从诗来说,用典的典源扩大了,用典的形式多样化。從词来说,宋词第一次出现了用典这一艺术手法,典源主要是来自经史子集、神话传说、俗语、民谣、时事等,用典的艺术手法同诗歌差不多,只是被从诗中搬到了词中来。

用典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直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时刻都处于创新的阶段,因此诗人要合理使用典故,可以修饰文辞、充足文气;若运用典故太过频繁,就容易出现“掉书袋”的缺陷,因此“锦上添花”尚可,万不能“画蛇添足”,为了用典而去用典。

参考文献:

[1]马草. 魏晋南北朝形式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7.

[2]李瑾. “元嘉三大家”诗文用典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曾丹. 东坡词用典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李凤菲. 杜甫古体诗歌用典研究[D].西北大学,2012.

[5]王腾飞. 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暨南大学,2010.

[6]罗晨.苏轼词用典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05):123-132.

[7]马丽梅. 苏轼诗用典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王辉斌.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8-12.

[9]肖妩嫔. 黄庭坚诗歌用典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北宋用典创新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