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21蔡若绵
蔡若绵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它旨在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感受、理解问题的情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习者围绕不同程度的任务展开学习。教师以任务解决的结果评价学生学习的程度和过程,使学习者主动进行建构、探究、实践。基于任务驱动式的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也为促进学科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开辟了新的视角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學;微课;学习者中心;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其中正式提出了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一线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识记学习阶段,无法主动进入深层次的学习。随着教学方式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结合为我们英语教师提供了新的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途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微课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中的应用思路。
一、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
(一)基于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它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一种感受、理解问题的情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围绕不同程度的任务展开学习。教师以任务解决的结果评价学生学习的程度和过程,使学生主动进行建构、探究、实践。
(二)核心概念
1.微课。有关微课的提法,早期国内外的论述不一,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我们可将微课视为一种“知识的脉冲”,它让学习者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的本质是通过一段不超过10分钟的课堂教学视频,呈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也为促进学科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开辟了新的视角和实施路径。
2.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模块,也是学科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大量的输入和输出形成质变的一个过程。学科核心素养倡导深度学习,关注学习的结构性及知识的结构性、连接性和整合性。
二、微课在英语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学生学习的文本内容难度和要求逐渐增加,由于个体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学生的英语成绩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微课能够将复杂的文本内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知识、掌握重难点。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微课教学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策略设计和开展。
(一)紧扣重点,设计任务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它囊括了一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风向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说,它连接了前面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对后续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任务设计中紧扣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抓住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加合理、高效地管理课堂学习时间。
例如,在深港版六年级下册Unit5 Active animals中,该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形式和用法。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该课三分之二的形容词和副词,因此,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级的用法,其中包括多音节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用法。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我是这样将重点和任务相结合的:
任务一:Lets read.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找出文本中谈及的“世界之最”的动物,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相关问题。
任务二:Lets say.
通过学习相关动物的特点,初步提炼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用法的结构,并通过口语练习运用基本结构。
任务三:Listen,write and say.
通过听录音获取关键信息,结合基本信息和之前所学习的比较级的基本用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
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之前形容词和副词的知识,又掌握了比较级的基本结构和用法,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之后,还应该创设呈现任务的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通过特定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突出事物的矛盾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绘本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时,在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我通过微课创设了以下情境:强大的狮子哭泣着乞求小动物们帮助它。这个充满矛盾的情境很快引发了学生的疑虑:为什么森林的王者会需要底层动物的帮助呢?这个情节完全不符合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因此很快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这个情境下,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Will the rabbit help the lion?Why?
任务二:Will the monkey help the lion?Why?
任务三:Who will help the lion?
How to help the lion?
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内在知识的矛盾点,既体现了任务的探究性、问题性,又兼顾了任务的趣味性。任务驱动式的情境创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标,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在团队的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思维。
(三)运用学案,引导任务
学案即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案通常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设计的多任务集合,将多个任务进行分解。学生围绕任务单的内容一步步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5A Unit9 Around the city時,我是这样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任务的。
1.根据谜语内容,猜测谜语所代表的地点。
2.根据录音和地图路线,完成Timetable欠缺的关键信息,包括:Animals( ),Place( ),Fun( )。
3.复述Kitty 和 Peter在动物园的行动路线,要求逻辑清晰、结构合理:First, Peter, Kitty and Alice see some ____ at the ____ .They are ____ing ____ on the ____ .Then,they see some ____ at the ____ .They are ____ . After that, they see some ____ at the ____ .Peter, Kitty and Alice all have ____.
学生根据任务单的引导,自行设计了本节课的学习路径,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相互讨论、相互指正。教师固然可以根据不同话题设计每课的任务单,但要考虑任务单的指向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让任务单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四)归纳总结,内化任务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要让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内化和归纳,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任务式学习是众多学习手段中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并进行验证,从而对知识体系进行新一轮的建构。
例如,在牛津英语4A Unit5 My friends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我通过自己设计的微课,引导学生将所有描述朋友的语言进行梳理,并且与之前涉及的关于friends的话题内容进行对比。此举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的更新和内化。
任务驱动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其与微课的结合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学生在一个个短小的课程中,通过不断地解决任务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一步步形成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