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020-10-21刘康胜杨立新
刘康胜 杨立新
摘要: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化,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新时代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大意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理念和快速科学应对的工作要点,着力提升预警防范、情势研判、决策指挥、协调沟通、善后处理等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承担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警醒我们,全面提升新时代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者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应对处置各种公共安全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那么,新时代地方政府应如何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承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呢?对此,笔者归纳为“1+5+6”的思路,即一个坚持、五种能力、六个工作要点。
(一)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做了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应急管理紧密联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家安全的含义涵盖了公共安全,它要求做到“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到实处,变成切切实实的人民的安全、国家的安全,应急管理是关键环节,也是个重要抓手。这充分表明,新时代应急管理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有的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化,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大意义,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做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安全保障。
(二)着重提升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起突发事件,往往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等四个发展阶段。此相适应,应急管理过程可以分为预防与准备(事前)、监测与预警(事发)、处置与救援(事中)、恢复和重建(事后)等四个阶段。据此,地方政府应着重从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预测、控制、处置、协调等方面重点提升预警防范、情势研判、决策指挥、协调沟通、善后处理等应急管理能力,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尽可能把事态控制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避免进一步恶化。
提升预警防范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突发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迹象,有蛛丝马迹可寻。及时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向社会预警,是减少突发事件损失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各种矛盾凸显,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政府管理者一定要提高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公共事件要具有高度敏感性,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特别要注重提高预警防范能力,及时编制年度防灾方案,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夯实防灾工作的社会基础;及时监测和分析各种信息,第一时间识别突发事件,提前发现并超前采取措施加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构筑防止突发事件进一步扩散的“防火墙”,及时防止或有效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要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及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真正发挥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情势研判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前提在于对事件基本态势的把握和判断,这是正确决策和行动的基础。情势研判能力包括情势研究能力和情势判断能力,前者是对信息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要能够梳理、筛選、排序各类信息、发现核心问题、综合把握基本情况;后者是一种洞察力,包括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判断事件走向、舆论走向,判断主要矛盾、行动切入点、解决问题的要点等。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一定要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观察、敏于捕捉危机信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正确辨别、分析,对事件的本质、规模和后果等有着清醒认识,见微知著,及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超前采取对策措施,把问题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
提升决策指挥能力。决策指挥能力是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应变、决策等能力的综合反映。突发事件事发突然,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及时决策、快速应对,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并平息事态。所以,懂得并善于应急决策是现代风险社会政府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果断科学的决策,要因情施策,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手段,尤其要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断地应对调整。同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及其领导者要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好可支配的人、财、物,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度指挥,在紧急状态下有能力对部门间、区域间,甚至党政军、政府和社会之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确保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有力有序有效。
提升危机沟通能力。沟通是化解危机最重要的工具,贯穿在突然事件应急管理的每一环节。大量突发公共事件证明,舆论引导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大道新闻发不出,小道消息满天飞,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更容易使公众恐慌,谣言四起。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过去资讯不发达年代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讲究传播策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舆论引导,疏导民众情绪,以清晰、准确信息克服模糊信息,才能发挥主导舆论的力量,有利于谣言的平息和事态的缓和。所以,政府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十分重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就是为了消除谣言与误会,引导媒体和舆论,获取民意的支持,为突发事件的处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升善后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不仅要治标,处置事件、控制事态;而且要治本,解决问题、消除影響。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既要迅速及时做好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又要随着事件的缓解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做好事件善后处理工作,这就需要政府及其领导者需要具备包括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在内的善后处理能力。
(三)牢牢把握六个工作要点
地方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安全事件,在具体应对处置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六个工作要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可抗性和一般公众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脆弱性,迫切需要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公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措施的出发点,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通过应急处理程序,最大限度地保护、挽救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哪怕这样做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
2、要做到快速科学地应对处置,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来势猛、发展快,能否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成功解决突发事件非常重要。如果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就会丧失处理良机,可能造成被动局面,甚至进一步引发新的复杂情况。特别是对于已经引发高度关注或者可能引发高度关注的事件,更应当在快速掌握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或第一时间内作出决策反应,牢牢把握应对主动权。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演变规律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有些事情的发生演变以及应急管理是错综复杂的,这就需要政府及其领导者善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演变规律进行科学处置。在处理时,要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在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耦合事件。
3、主要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领导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对公众思想、信心、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坚持深入一线,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化解群众危难作为第一责任,靠前指挥,率先垂范,带领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有效地处理、处置各种危机情况。
4、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应对突发事件强大合力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和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突发事件情况复杂、牵扯面广,需要统筹全局,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应急处置合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公众协调互动的良性关系,以协调有序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为此,需加强党委政府的协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和与军队、社会力量、志愿者之间的有效协同,实现各部门间、全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
5、要重视和加强危机沟通,正确引导突发事件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与否和传递信息效率高低,对于能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情绪、密切民众和政府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政府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危机沟通,通过新闻发布会、手机信息、电视飞字、微信、微博等众多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威信,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效率及效果。
6、要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做好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
随着突发事件的缓解,政府要及时转移工作重心,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一方面,要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和重建,包括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物质方面的恢复和重建,社会心理的恢复和重建,组织机构的恢复和重建等,首要的工作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主客观原因,对事件责任人员根据他们在事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依法合理处理。同时,对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和问题要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尤其是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C].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03)
[2]陈文清.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地位[J].求是.2019(04)
[3]陈志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安徽大学.2017(05)
[4]纪飞飞,武忠远.论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及其提升[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5]钟开斌.公共安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4(09)
[6]陈鹏.我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行政管理与法治.2019(03)
[7]王伟,高雅.我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