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顺应论框架下的“A不AB”格式

2020-10-21刘苏晴

大东方 2020年2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模因论

摘 要:“A不AB”格式是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一种常用的正反对举的表达形式。最初来源于某些方言常用的句式,但是近年来“A不AB”格式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在文学作品、文艺语体、影视文学、大众传媒、口语等中频繁出现。其适用范围的扩大得益于认知语言学学中的“模因论”。

关键词:A不AB;语义关系;形成机制;模因论

一、引言

2018年,一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的表情包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进而也使得这句话成为新晋“网络流行语言”。而这组词语的来源就是我们日常交际最常使用的A不AB的格式。“A不AB”格式由副词“不”把“A”和“AB”联结起来。其中,联结而成的AB 即可以是双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组;如:开不开心(词)吃不吃飯(词组)。本文准备由表及里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机制。

二、“A不AB”中AB的性质

2.1单音词和双音词的含义相同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同一意义的单音词和双音词都存在,如:记,记得;阅,阅读;快,快乐;明,明白;应,应该;愿,愿意;高,高兴;等等。由这些词同时构成的“A不AB”格式:记不记得、阅不阅读、快不快乐、明不明白、应不应该、愿不愿意等。

2.2单音节语素到双音节语素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由单音节语素逐渐向多音节语素转变;由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扩展为双音节词后,某些单音节语素至今仍有一定的自由活动能 力,如“知”、“高”、“喜”等是能单用的,自然可以构成“A不AB”格式::知不知道、高不高兴、喜不喜欢。甚至包括一些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如“承”、“可”等,由于其构词能力强,也可以形成“A不AB” 格式:承不承认,可不可以。

2.3可扩展的离合词

此外,还有一些离合词,由于两个语素粘合本来就不是很紧,在两个语素之间可以自由地插进别的成分,或者可以自由地拆分语素,如动宾式的离合词“洗澡”“打球”;联合式离合词“出来”;这些离合词也能进入这个结构。如“洗澡”、“打球”,可以说成“洗了一个澡”、“打了一场球”,因此,这类离合词很容易形成“A 不 AB”格式“洗不洗澡”、“打不打球”。

三、“A不AB”的语义关系

“A 不 AB”格式有两种结构关系: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选择关系占多数,并列关系只仅出现在少数的陈述句中。

(1)选择关系:正反两种关系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加强话语表达的精确性,“A”和“不AB”在格式中构成互补反义,格式对同一个意义作了一次肯定和一次否定,就是为了强调格式所表达的选择意义。例如:

a.你高不高兴太太出名?    (龙阳台《自白》)

对于这个句子的回答,要不选择肯定句:高兴,要不选择:不高兴;二者必须选其一,非此即彼。因此,正反问句中的“A不AB”格式能把原来具有整体意义的双音节词或词组拆开分别嵌入“A”“AB”位,促使其构成一种互补选择的关系。“A 不AB”就变成了句子语义表达的重心,属于本句的焦点。除了正反问句中的“A 不AB”格式属于选择关系结构,一些陈述句中的“A不AB”格式也构成选择关系结构。例如:

b.“大伯,”张骏笑着说,“你算不算一家之主,要看你家老太婆同不同意……”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

这里表达的也是选择关系:同意或者不同意,二者选择一个来表达。“同意不同意”仍就是本句话语表达的中心,是本句的焦点。

(2)并列关系:表示并列的关系,两者表述的意思是并列的例如:

c.八仙会里有规矩,做不做工都照样支钱。     (《旋风》)

这里表达的不是选择的含义,做工和不做工都照样支钱,两者并列。

四、“A不AB”的形成机制

“模因”这个概念是根据生物学中的“基因”类比构词产生的新词。所以“模因”等同于“基因”的内涵意义。基因通过遗传才能得以繁衍,而模因要传播也离不开模因宿主的记忆和复制。“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一类词语就是运用“模因”类比“A不AB”格式而产生的新词,这才使得“A不AB”格式由最初的方言词语逐渐为大众接受并使用。这种格式的运用除了根据“模因”可以生成A不AB的格式外,能够进入这一格式,更重要的是因为顺应了话语的交际,使得交际顺利进行。

顺应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生物进化论,随后语用学采用了这种理论视角,其内涵是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而是会话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即时语境的语言结构或策略的过程。

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永不间歇的选择过程,选择可以在意识或下意识层面进行,选择的动因可能来自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语言使用者能否结合当下语境做出交际顺利进行的语言选择取决于他个人语用意识的高低。

此外,刑福义(1996)认为,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语言交际中承传,必然有其语用价值上的根据,不然就会被淘汰。“A不AB”格式之所以能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存在和应用,正是因为“A不AB”格式有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会根据表达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A不AB”的格式一方面适应了话语交际过程中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原则,另一方面更是使得话语具有对称性美感和韵律上的节奏感。进而在这种美感和经济的“模因”情感推动下,“A不AB”由最开始的动词(词组)重叠扩大到形容词、离合词的动词重叠是在“模因-顺应”论下不断扩大适用范围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扩大了这一格式的使用范围后使得“A不AB”格式得以固定下来,逐渐为人们交际所使用。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0.

[3]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建强.“A不AB”格式的形成原因探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21,89- 90.

作者简介:

刘苏晴(1996.01-)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周口市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模因论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