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导睡眠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020-10-21郑敏
郑敏
摘要 目的:分析多导睡眠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山东省荣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分析患者睡眠期间呼吸状况。结果:患者醒时SaO2%为(80.26±5.21)%,睡眠时最低至(62.45±8.61)%,减SaO2%为(20.26±8.21)%,患者低氧血症相较于白天更严重;50例患者中有8例呼吸杂乱为43,2,34,6,同时SaO2%从清醒时85%、86%降为54%、55%,减SaO2%为33%、31%,与重叠综合征的确诊相符。结论:对于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住院患者实行多导睡眠监测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可推广性。
关键词 多导睡眠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lysom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ZHENG M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Shandong Rongjun General Hospital,Shandong,Jinan 25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lysom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ethods:From March 2017 to April 2018,5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to conduct polysomnography monitoring and analyze the respiratory status of patients during sleep.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O2% was(80.26±5.21)% when awake,(62.45±8.61)% when sleeping,(20.26±8.21)% when SaO2% was reduced,and hypoxemia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the daytime; 8 cases of respiratory disorder were 43,2,34,6,and SaO2% was 54%,55% when awake,33%,31% when SaO2% was reduced,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diagnosis of overlap syndrome.Conclus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ysomnography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dyspnea due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Keywords Polysomnography;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ical significance
中圖分类号:R338.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2.0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最多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1],长时间呼吸道炎症的频频发作,支气管—肺部组织结构的损害以及急性期存于不同水准的肺部感染,致使肺的换气和排气功能受阻,严重患者会导致不同水准的二氧化碳滞留或缺氧[2]。为能够更好清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睡眠时有无发生缺氧变动和睡眠呼吸阻碍,因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目标在于为临床中其患者合适医治提出根据[3]。本次实验抽取本院中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住院患者当作实验对象,分析多导睡眠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且获得良好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山东省荣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8±5.4)岁,病史1~18年,平均病史(8±2.9)年。所有患者对本次实验知情,签署有关协议。
1.2 排除标准 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和精神异常。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实行8 h以上的夜间多导睡眠图检测,包含睡眠构造:C3-A1A2、眼动图、脑电图、颌肌肌电图;呼吸:胸部腹部呼吸,口鼻气流监测;经皮氧饱度以及心率监测。
多导睡眠图监测措施:睡眠呼吸停歇为睡眠时口鼻气流停歇超出11 s以上,在8 h睡眠呼吸停歇超出25 s以上或均匀每小时呼吸杂乱指标4次以上。依据口鼻气流与胸部腹部活动,将呼吸停歇分成混合型、阻塞性、中枢性3种类别。当发生中枢性后接连发生阻塞性呼吸停歇,则表示为混合型呼吸停歇;阻塞性为口鼻气流停止与胸部腹部活动存在;口鼻气流和胸部腹部活动皆一起停止则表示为中枢性。
1.4 观察指标
根据2组患者低通气系、呼吸杂乱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多导睡眠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口鼻气流降低为≥40%,且伴随血氧饱和度≥3%则为低通气系。呼吸杂乱指标=(呼吸停歇次数+低通气次数)×50/睡眠时长(min)。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实验对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的患者实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图发现:患者醒时SaO2%为(80.26±5.21)%,睡眠时最低至(62.45±8.61)%,减SaO2%为(20.26±8.21)%。50例患者中有8例呼吸杂乱为43,2,34,6,同时SaO2%从清醒时85%、86%降为54%、55%,减SaO2%为33%、31%。醒觉时间明显延长达(132.51±61.3)min,且睡眠结构紊乱,深睡眠减少达(4.1±3.3)%,浅睡眠增加达(90.6±4.7)%。
3 讨论
老年群体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发人群,睡眠呼吸阻碍又做为老年群体多见且存有一定潜在危险的隐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经常存于一定程度的低氧血症,而对于白天已存于低氧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夜间睡眠中一些患者经常产生心肺并发症,严重情况会造成猝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氧疗已经获得广大医学着的普遍运用[4]。
不管怎样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的患者合适的氧疗早已是大众关注的问题。本次实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实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解析患者夜间睡眠缺氧产生状况、呼吸阻碍以及对应的策略。
解析患者夜间睡眠呼吸阻碍类别,以低通气为主要,大概占51.2%,中枢性与混合型占8.0%,阻塞性占40.2%。患者产生夜间严重的低氧血症原由,主要与呼吸中枢的推动性能下降有关,患者频频产生的高碳酸血症或者低氧损伤了呼吸中枢的反响性,最后致使夜间产生更严重的低氧血症[5]。
多年的研究表示,给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氧疗的重要性不容争辩,特别是并发呼吸困难患者。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難患者中有很高的比例存于重叠综合征,如果只单一氧疗对于存于重叠综合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医治效果意义较小[6],甚至可能会延长呼吸停歇或者加重的状况,因而加重二氧化碳滞留的风险。因而要求我们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氧疗时给以充足的重视,实时掌握患者有无存于睡眠呼吸阻碍过更严重的低氧血症,给以合适的氧疗以及对应的医治。
综上所述,对于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住院患者实行多导睡眠监测具有重大意义,帮助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障碍或低氧血症,及时给予相关处理和氧疗。
参考文献
[1]熊梦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因素分析[C].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2019:226.
[2]王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临床特点分析[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9.
[3]季志宇,潘云虎,魏腾陈,等.多导睡眠图监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8,39(5):313-316.
[4]张志岷,严金柱,王彦蕊,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及睡眠监测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09-6710.
[5]梁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观察[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李善群.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其临床意义[C].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2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