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策略研究
2020-10-21王灵芝
王灵芝
摘要: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以新媒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为视角,指出新型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发挥着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质量受到影响、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冲击、高校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增大等挑战。针对这一现状,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从新媒体平台、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三个角度探讨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挑战及对策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对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来说,意识形态都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每个政党、每个社会维持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一次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一举动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微博、微信、直播等多种多样的新型媒体,具有交互性、海量性、及时性等特征。新媒体平台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充实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传播到校园中,给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危机与挑战如何解决成为当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新机遇
1.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
新媒体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习近平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式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利用新媒体的手段,一方面,高校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视频、课件、板书的融合,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中,让意识形态教育课堂不再枯燥;另一方面,学生在多媒体的影响下和老师互动交流,在课堂中就新闻热点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三个主体的共同配合,让意识形态的教育更多元化。
2.充实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
新媒体海量化信息的特点,让高校师生获取更多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利用新媒体数据库的资源,高校师生可以了解国外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我国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沿革,从而对新时期我国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有更加坚定的认识;通过新媒体信息的快捷性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密切关注新闻热点,在了解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知识的同时,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一些新闻危及到我国利益是能够积极发声,保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新媒体视域下遇到的挑战
1.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等在信息接收和传播中担任着“审核人”的角色,高校师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数量有限,能有效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质量。而在新媒体视域下,个体能快速获得良莠不齐的海量化信息,一些不法分子知道高校是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利用高校师生的从众心理故意炒作,引导舆论非理性化,如国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称作“中国病毒”,混淆视听,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质量。
2.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冲击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我国高校也应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然而在新媒体成为全球性的传播媒介时,也为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新工具。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向我国高校师生推销其西方的文化思想,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崩溃论”等荒谬论断,部分思想不坚定的师生极易受其欺骗、蛊惑,导致其出现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信仰迷茫以及价值取向扭曲等严重问题,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也给我国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了新的考验。
3.高校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增大
“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性是高校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2]但是由于新媒体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在主流意识形态范畴以外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纷纷涌现,直接造成了高校师生思想与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多样以及多变的特点,从而造成高校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增大。
二、新媒视域下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
1.打造新媒体阵地建设,提高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水平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3]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重要场地,坚决把控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领导,确保在新媒体平台中具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息。首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性网站与意识形态主题教育网站,除发布权威信息和热点新闻外,开设经典著作研读专栏,让学生们追根溯源,了解我国制度优势;其次,开设相关论坛,针对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最后,可以制作如学习强国类APP,可以通过答题、视频、分享等板块吸引学生在软件自主学习。
2.加强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较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的提高需要一支优秀的工作队伍,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成为必要。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能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透彻讲明晰,能否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决定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首先,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将高校教师对意识形态的学习纳入考核体系,督促高校教师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领会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在思想和精神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当前的时事政治,关注熱点新闻,运用“学习强国”等App,创新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自觉、深入和常态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教师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自觉抵制、批判各种错误的反动思想和社会思潮;最后,高校教师应该进掌握新媒体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能够通过自身过硬的知识和政治素养教育学生,真正打造成为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新媒体技术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建立健全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制度,增强高校意识形态防御能力
管好意识形态是思想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四届九中全会提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的要求。[4]同样在高校中,在新媒体的视域下看到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防止外来思潮的入侵,就必须设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党员干部,需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挥党组织的带头领导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应建立舆情分析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调研团队,就事件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预防高校学生酿成大错,同时,制定相应的校园信息传播管理制度,规范高校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合理发声,不传谣不造谣,文明参与虚拟社区的讨论。
4.多渠道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
“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5]当前高校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认识过于片面,自身素养也导致对于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难辨真伪,因此多渠道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就成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首先,高校应当优化课程结构,夯实理论基础。除了开设四门政治公共必修课外,开设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意识形态教育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高校应改革教学方式,鼓励采用演讲、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红色文化”摄影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和媒体网站上推出关于“高校意识形态”专栏,并在该专栏上及时推送有价值的信息,让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时及时了解到高校意识形态的动态,激起主动学习意识形态的兴趣。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充实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但也带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质量受到影响、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冲击、高校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增大等挑战。要解决这一矛盾,应从新媒体平台、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三方面出发,相应的实施具体措施,从而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N].人民日报,2016-04-26.
[2] 郭明飞、陈兰兰.论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15(5):2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9-01-19.
[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5]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 [J].现代传播,2012 (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