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之小议
2020-10-21李兴富
李兴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的课程体系及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教学上的高效率指的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既能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我认为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在家里越来越被娇宠,使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盲目崇拜,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在绝不迁就姑息的基础上,教师也要调整自身,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在课堂上就要“勤于课前,懒于课中,思于课后”,在课堂上,从过去的“独舞”,经过“师生共舞”,终于变成了“生生共舞”。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二、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先备好课,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内容、每个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从教材导学案的设置、课堂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后作业及辅导几个方面入手。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了初中教学课堂,各学科的教学都应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听得较清楚,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了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設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书量大和变化几何图形、文字量较多应用题、二次函数图象、图形的旋转、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投影仪来完成。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笔者要求学生预先利用计用算机完成以下问题:①寻找你喜欢的数学图形;②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③为我们班设计班徽。结果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笔者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合,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实践证明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可以开发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在课堂上,我主要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故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示任务,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列举生活中的诸多实例和现象。往往都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重分析、重思路,重能力培养
例题要精选,对结构特征、思维方式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追求例题数量,而重视例题质量。讲解非格式示范性例题时,教师不必边讲解边详细地在黑板上把整个解题过程写出。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解题思路,并在练习簿上写出这个思路,教师在黑板上也只写出这个思路。努力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
六、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 “试一试”“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七、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当堂检测
检测才知道学习的效果,检测就会分出高下,充分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
比如口头检测,也就是平常的课堂提问,口头测试可随时进行,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提问;课中亦可针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亦可就重点、难点开展合作探究;课后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提问,教师一定要把握提问的大方向,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因为有问有答,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必有所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已课堂教学行为,合理运用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 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