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探索

2020-10-21傅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傅超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如何根据学生的所需、所求、所爱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是摆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程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育人;高校;体系

第一章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1]。希望广大青年通过劳动砥砺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塑造健全人格,通过劳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劳动素养,练就真本领。

劳动教育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使广大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通过创造性劳动来“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当代“95后”乃至“00后”群体成长的时代境遇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新,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角色转换,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随之而至的是,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片面认识、教育模式不匹配等问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劳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发力点,全方位提升育人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重构劳动教育的育人战略地图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有着新要求和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习近平總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4]。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广地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在劳动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劳动教育目标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成效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劳动教育。

第一,要牢记为党育人,把握育人导向。高校要始终聚焦“为党育人”主业主责,打造思想政治引领和劳动教育无界融合的育人模式。第二,服务成长成才,遵循教育规律。在遵循“自我认知、发展自我、自我发展”的三阶段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以全面提升学生四大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模式。第三,要信息技术领航,创新体制机制。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历史坐标上,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劳动育人装上“信息化”的引擎,用数据让学生可视劳动中的收获、感动和成长。第四,融入发展大局,提升育人实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变线性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提升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第三章  以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为导向,创新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

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构建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组织新形态,以智能信息化为手段,培育以劳动能力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轴,让劳动教育不额外、不增负地融入到大学生各项专业学习和文化活动中,项目化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不同特质及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路径,形成全过程、多维度、深融合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

3.1夯实教育基础,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要坚持开放包容,打通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和实践教学等育人边界,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安排和高校特色协同育人,统筹设计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思想、劳动能力、劳动实践、劳动精神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3.2加强实施牵引,构建育人评价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大时代背景下,可以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评价、全流程记录。围绕劳动教育育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设置多维度的劳动素养计量体系,构建科学化赋值的换算机制。按照学期、学年等时间节点,对学生在劳动培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反映,实现实时的可视化的指标评价。

3.3强化智能支撑,构建数据信息中台

高校作为育人主体可以统筹联通劳动教育信息体系和学校综合信息系统,建立标准健全、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技术手段,以“AI+”的方式,打造跨平台整合、全场景适用、工作流自定义、具有反馈(自我重构)机制的素质能力拓展智能中台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N].辽宁日报.2020.03.20.

[2]  “大中小学设立劳动课”十分必要[N].珠海特区报.2020.03.20.

[3]  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

[4]  陈旭光.现代教学[J].编者的话.2015.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