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田野调查对于作曲家的重要性

2020-10-21朱燕

黄河之声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田野调查

朱燕

摘 要:当今所有作曲家本质的起点,除了乐理、和声、曲式学、复调、配器等基本能力以及丰富的内心、多类型风格等这些技术之外,新兴的材料很重要。当代的合唱,材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三和弦、泛音等这些概念,而是音块、音色不同的完全的人工音阶,这都构成了创作材料的不同,从而使得作曲家个人也会有鲜明的作曲风格。此文我们将从刘晓耕合唱创作中少数民族母语运用的创作方法、代表作品、如何使传统民歌素材的得以保留和传承的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田野调查;少数民族母语;创作方法;创作类型

田野调查被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是在研究工作开展前的前置步骤是为了取得原始的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可以使我们通过收集资料和记錄,从而建构出新的理论及体系,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这些年的创作当中,寻找母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寻找母语的原因就是在于创作的材料”,刘晓耕老师说,“不同的材料会构成艺术样式的不同,不同的材料会造成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刘晓耕,1955年出生,云南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他的创作被业内外人士称为“扎根于泥土的力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的创作素材基本来自于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获得大奖的合唱作品,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作曲风格,同时也受到了学术界与作曲界的密切关注。

一、合唱创作中的少数民族母语

(一)寻找民族母语的基音

民族母语的基音,是指一个民族的音乐里最有标识性、最能够给人带来清晰认知的音调。云南省当地音乐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源于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刘晓耕老师的合唱作品创作以采用壮族、彝族、景颇族、黎族、傣族等这些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居多。比如:采用彝族的音乐元素创作的《阿细跳月》、《回家》 ;采用傣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崴萨罗》、《纹身》;《舂米歌》的素材是运用了景颇族人民舂米时所产生的音乐元素;《新编赶鸟歌》是用黎族的音乐元素来进行的合唱作品创作。

(二)提炼母语的创作方法

“提炼母语”的创作方法是指当在田野地头找到少数民族的基因之后,带回作曲家的工作室,进行记谱以及音响的分析,更加细致地把这些采样做平谱的分析,最重要的是把母语给揉碎,选取,并重新组合。比如:《水母鸡》的创作中,刘晓耕老师运用“扎宁扎”也是水母鸡壮族语言的音译,去模仿水母鸡这种动物的动态运动轨迹,不仅要对母语使用非常得当,而且对动物的观察也需要到它们生存的地方进行调查,从而完成这个作品的创作。

(三)民族母语元素做题法

民族母语元素做题法就是要寻求以少数民族母语的元素来创作作品。

二、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类型

(一)声腔

运用声腔的创作是指用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唱音调及少数民族语言为基础的发声。这类型的创作在刘晓耕合唱作品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崴萨罗》、《撒里罗》、《走进美丽,走进神奇》、《水母鸡》等,《水母鸡》是近期许多合唱团都在演唱的作品,这个原本的民歌仅有“扎宁扎,扎宁莫,宁宁扎宁莫”三个小短句,但作曲家刘晓耕运用“扎宁扎”这一个基音,进行无数次的裂变,《水母鸡》这首作品变应运而生,而且演出音响、舞台效果都取得非常好的反响。当然,运用声腔的作品还有《新编赶鸟歌》,它是由一首大调和一首小调两首黎族民歌的素材发展而来的。

(二)器乐

所谓合唱作品创作器乐化,其实是指这类创作通过人声的演唱听起来像器乐发出来的声音。例如:《阿细跳月》之初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大三弦或笛子伴奏,舞蹈节奏是三加二的复节奏。通过刘晓耕老师的编创产生的混声版《阿细跳月》,不仅借用了复节奏,还加入了七度音程、摇滚乐的节奏,并且运用了器乐化的连续半音的进行。这首作品要求合唱团员对现代和弦要非常敏感,半音音阶演唱的准确度要十分精确。

(三)经文

《纹身》是由深圳百合合唱团委约刘晓耕老师创作的作品。为了完成这首作品的创作,刘晓耕老师收集了600多段经文,最终由古文梵文的一种经文和吉祥经两种素材完成。通常人们意识里,会认为傣族音色最具代表性的音程是小三音程,但在《纹身》中,出现了增四度。据刘晓耕老师讲,在这个作品里,他创作了一个女性的形象—七公主,用增四度来写这个主题,灵感来自于傣族人民说话的音调有类似于增四的元素。这首作品无论从创作、演唱、排练,都是难度很高的一首作品。

当代合唱作品的最前沿的技术与艺术风格为参照的创作,不但要有不断创新与传承的理念,更需要注意满足人声的器乐化、人声的节奏化、人声的音响化、人声的音色化、人声的行为化、人声的交响化。

“我的创作在山水、天地、人神之间”,刘晓耕老师说道。30多年以来,他收集到了2600多首民歌,12000多分钟的素材,之前收集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一部分已经消逝,所以这些资料无不显示出它的珍贵。“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一直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都采用一种戏剧型的结构,希望未来做成刘晓耕合唱集”,刘晓耕老师讲。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作曲家都想要达成的最美好的心愿吧。

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传承,为了中国的合唱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的特点,刘晓耕老师从事创作以后,走过了云南的各个少数民族的集居地,用合唱的方式让少数民族音乐得以留存,他所从事不仅仅是作曲家这个职业,而是站在职业之上肩负着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使命,更加证明了田野调查对于创作者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山东2019国际合唱指挥大师班暨2019全国高等院校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2019.

[2] 张楚晨.浅谈刘晓耕合唱创作中民族母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08).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田野调查
景观审美结构解析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重读《夜读偶记》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用公益吹起核心价值传播的清风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有关视觉艺术的创意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