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视觉艺术的创意思维研究
2015-08-26李岩
李岩
[内容摘要]创意思维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从而获取对事物的重新理解与诠释。创意思维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作用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特别是在极具创造力与创新性的视觉艺术领域,创意思维运用赋予存在的思维方法对其创作的方式、路径与结果产生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并且运用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观念来不断突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惯性思维对视觉艺术创作所产生的限制与束缚。
在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通常使用的创意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逆向思维与挑战概念。
[关键词]视觉艺术 创意思维 创作方法
视觉艺术(Visual Art)的概念,是由20世纪90年代所盛行的“大视觉”、“大美术”概念演化而来的一种宽泛的艺术观念,主要指运用某种或多种物质材料塑造直观的可视的造型艺术。
通俗意义上讲,视觉艺术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真实存在的感受。视觉艺术的分类众多,其中包括:运用水墨进行创作的中国画:从西方引入的油画、水彩画:艺术与工艺并重的版画、雕塑: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装置:艺术设计领域的视觉传达:还有环境艺术、空间艺术、建筑、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以及新艺术门类的摄影、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等。
创意思维,又称作为创造性思维,“创造(Create)”一词在韦氏英文字典中的解释是“赋予存在”,那么创造性思维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赋予存在”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在解决该问题为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运用有意识或无意识两种心理能力的交替作用,通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方式相互协作完成其思维的过程。
而通常意义下,创意思维就是指运用独特的、非常态的方式与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创意思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人类的科学、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及演变,皆与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揭示事物本质以及内在联系从而获取对事物的重新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在极具创造力与创新性的视觉艺术领域,创意思维在视觉艺术范畴内运用赋予存在的思维方法对视觉艺术创作的方式、路径与结果产生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视觉艺术中的创意思维更是运用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观念来不断突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惯性思维对视觉艺术创作所产生的限制与束缚。
在整个视觉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辉煌时期都可以理解为对当时整个艺术领域的一次背离与革命,所以新出现的视觉艺术总是具有很强的反叛精神。运用创意思维的概念,可理解为艺术家运用逆向思维、抽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等非正常思维方法努力对所处的艺术环境与自身的创作目的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从而不断地对视觉艺术可能的创造性提出新的探索。
例如,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米歇尔·杜尚于1917年买了一个男性小便池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与购买日期,堂而皇之地将其寄到美国的独立艺术家委员会,要求作为艺术品进行展出。虽然这件展品立刻遭到艺委会的拒绝,但由此事件所引发的骚动与纷争震动了整个艺术界。这件被称为《泉》的“艺术作品”彻底打破和否定了西方艺术的常规模式与传统观念,不再把艺术特别是美术这一概念限定为绘画或是雕塑,而是提出了“艺术可以是随便什么东西,艺术不崇高,艺术不值得受我们太多的推崇”这一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艺术”这一事物及概念的重新思考与定义。杜尚正是运用创意思维的方法,对“艺术”的概念进行了挑战并展开了新的探索,他所提出的反传统的美学观念以及运用现成品的艺术主张,不但赋予视觉艺术以新的存在形式,同时也为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纷至沓来的新观念、新流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与无限的可能性。
一般来讲,创造性是由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活动三部分组成,这也是视觉艺术的原始动力与最终目的。作用于视觉艺术范畴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非逻辑思维等具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为主。在视觉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把科学的创意思维认定为一种本能选择,从而忽略了使用创意思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接下来,文章将结合创作案例对创意思维进行论述,于视觉艺术范畴阐述创意思维作用于视觉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
一、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特定问题所采取的不拘泥某一种方法、路径与角度的分析与思考,且尽量避免已有规则与惯用方式的束缚,积极运用辐射式的多方位思考获取各种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寻找一些与问题有关联的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线性思维,凭自己以往的概念去理解解决问题的方式。发散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而这也是视觉艺术创作必需的重要能力,因此可以有效地运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来培养视觉艺术创作主体的主动想象力。
发散思维,主要有词语发散、图形发散、用途发散等方法,其中图形发散训练在视觉艺术范畴的视觉传达与产品设计领域有着更为直观的价值与作用。例如,著名食品公司美国亨氏集团(Heinz)为产品“好得出奇”系列的食用酱汁推出平面广告,企业通过该广告其独特的创意凸显了亨氏公司对味道、食材及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在该广告作品中,其主体形象是由产品本身和对产品进行发散性思维后所组成的关于味道的概念图形两部分构成。在概念图形的创意过程中,创作者对产品本身进行了图形发散思维与用途发散思维的运用,即尽可能地寻找丰富而原始的食材形象和产品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工具形象作为创作素材,同时运用收敛思维对所集素材进行选择,进行规范,最终共同作用于一组主题突出、创意独特、色彩鲜明、造型清新的平面广告作品。
这组作品不仅是发散思维于视觉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同时体现出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堪称“两面神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聚创造性与科学性、理性、客观性于一身的思维活动。
二、非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借助言语形式表达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推理表征:通过分类、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等方法,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
非逻辑思维,通常指人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内心活动,因此非逻辑思维也被称为“非言语思维”。其主要特征有:跳跃性、突发性、不连贯性、模糊性、瞬间性等:其主要形式有:直觉、联想、比喻、隐喻、类比、灵感、顿悟等。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常逻辑推理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要想产生创意,需要突破逻辑思维的惯性,借助于非逻辑思维。特别是在视觉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非逻辑思维更是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催化作用,将艺术家催生出惊人的创造性。
例如,比利时20世纪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于1929年创作了油画作品《形象的叛逆》。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主体呈现的是一只运用写实手法描绘的烟斗形象:但在作品下方,画家又用法文标注了“这不是一只烟斗”的说明。这种画面形象表达与画面文字陈述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引发了众人的思考与争论。这件作品正是运用了相互对立的逻辑思维,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非逻辑思维的视觉效果与观念延伸,使整个画面处于一种对抗、消减的视觉语境。
在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马格利特突破了逻辑思维的限制,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烟斗加以文字上的否定,即制造了形象再现与言语再现的对立矛盾,从而引发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索。这幅作品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关于美学或创意思维领域的思考与问题:还同样引发了对哲学、文学乃至科学领域的探索与尝试。
例如,哲学家福柯就完成了一本与此作品同名的著作。也许马格利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一件描绘烟斗形象的绘画作品,并不是烟斗本身:画家正是借助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态度通过特定的作品加以合理的诠释。
三、逆同思维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反向的、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是对司空见惯或早已形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认知模式,从一个方面联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面。逆向性思维的特点鲜明,不但具有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普遍性与突破思维定势的新颖性,其重要一点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是对传统、习惯、通常认知的一种反叛。
逆向思维的这些特点正是视觉艺术作品应当具备的基本元素。逆向思维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原理逆向、顺序逆向、结构逆向、功能逆向、属性逆向、方向逆向、观念逆向等思维方式。
例如,毕加索的素描组画《公牛》,就是运用了顺序逆向、观念逆向等思维方法,将关于一头公牛的11张速写作品(历时1年)由繁至简地呈现出来。
还有,日本当代视觉艺术大师福田繁雄于1975年创作了纪念二战胜利30年的海报作品《1945年的胜利》。福田繁雄运用逆向思维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使看似平静简单的画面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画家以近似漫画的概括与提炼,描绘出一颗子弹返回枪管时的瞬间,以违反常态的形象来讽刺发起战争的人必将自食其果。作品采用温暖而质朴的表现形式来诠释一个极为残酷的主题,为突出主体形象而选择了最为简洁的色彩搭配,黑色的主体与黄色的背景形成了强烈对比,增强了海报的视觉冲击力。
当面对这个反战题材时,福田繁雄并没有选择一种常规的创作思维,并未使用一些血腥的、令人痛苦的、内心挣扎的形象来直接表现战争恶果,而是打破了人们对枪支子弹的一般认识,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对战争本源进行思考,赋予枪弹全新而深远的意义。从视觉艺术角度分析这张海报,作品运用了对角线式构图,目的是为了打破色彩平涂的空间局限性,让观者对单纯的黄色背景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同时,让整个画面处于一种艺术家所追求的不稳定的动荡感受之中。可以说,福田繁雄的这件海报作品是逆向思维作用于视觉艺术的完美创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四、挑战概念
说到挑战概念,首先应对“概念”一词进行理解。概念是指人们在千百次实践活动中对于某一事物逐渐形成的获得大众认可的特征认识与含义理解,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下定义”。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在现实条件下的一般性认识与理解。
挑战概念,就是向上述已经得到公众与社会认可的事物并形成的观点或方法进行挑战,以寻求新的事物或解释。在挑战概念的过程中,挑战者应该有效地将被挑战的概念从原有的认知系统中抽离出来,从而对其进行全新的理解。挑战概念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对事物认知观念的创新与尝试。在视觉艺术范畴,挑战概念这一创意思维方式所起到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于对某些艺术观念的革新与尝试上。
例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观念艺术,就是对视觉艺术一次全新的认识与理解:观念艺术家们将个人的艺术态度与观点视为作品最重要的部分,而将其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 这些原来决定一件视觉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有时,观念艺术家们还会为了突出对其艺术观念与创作态度的表达,而尽量削弱对其艺术形式与作品风格的体现。
例如,观念艺术家克苏斯1965年创作了《一把椅子与三把椅子》。画面上,有一把真实存在于三维空间中的椅子,有一幅和这把椅子正面等大的照片贴在墙上,还有一段字典中对椅子一词的文字说明被放大后也贴在墙上,作品由这三部分内容组成。“椅子”的概念是带靠背的坐具:然而,观念艺术家所挑战的概念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椅子?”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进行思考。
“什么才是真正的椅子?”究竟是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的椅子?还是二维空间中所呈现的椅子的影像?还是在字典中对椅子一词的抽象文字解释?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抽离出“椅子”的概念,并从哲学、美学等领域对其提出全新的认知与理解。克苏斯在作品中并没有否定“椅子”一词原有的概念,但是在他独特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态度的表达下,“椅子”作为带靠背的坐具这一概念却显得已经无关紧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若想站在世界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思维。”同样,一个民族的艺术若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也一刻不能离开思维。在视觉艺术创作中,借助创意思维的观念与方法,能够提升整个艺术行为的创造力——这个世界上所诞生的每一件视觉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其创意思维活动的物质再现。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不单纯只是与其知识储备及心理活动有关,更是与其所具有的创意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创意思维所具有的开放性、求异性、灵活性与独特性,对于一件视觉艺术作品的审美来讲,也具有同等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对于一位视觉艺术的创作者来说,不但要学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同时更应该加强对自身创意思维的开发与训练,从而不断地提高其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