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劳动教育一个新的转身

2020-10-21郑松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小学核心素养

郑松

摘 要: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其新的内涵和价值。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心已从“体力教育”转变成“能力教育”,并有效培育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必须对现实的劳动教育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 中小学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劳动生产教育期(1949—1976),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第二阶段恢复高考之后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这个阶段劳动教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程,而是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个部分,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有交叉。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实践教育期(1999—2010)。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其中的明显脉络是劳动教育内涵已从“体力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是依靠哪一门学科就能够实现,而是德智体美劳多门学科共同培养的结果,其中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价值。

1.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健康生活”

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参加劳动,缺少在劳动中的实践磨炼,缺少与他人和集体相处合作的机会和实践。这些缺失使得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了心理调适能力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等问题。加强劳动教育,对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大有益处。

2.在劳动教育中提升“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素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劳动教育对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因为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都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产物,为人民大众服务;二是只有源于生活的人文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3.在劳动教育中懂得“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主要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其中社会责任涉及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团结互助、敬业奉献等素養。当前,在中小学培育这些素养主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这种重应试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导致许多中小学生有责任担当意识,无责任担当的行为和能力。从根本上说,这与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密切关系。中国教科院孟万军认为,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防止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惯,从而让责任担当素养落地生根。

4.在劳动中“学会学习”

劳动教育可以为学习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其本质自然性决定了劳动教育是自然的,是一种由内而外,充溢于天地间的自然自觉。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解放,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乐学善学的习惯养成。如在家务劳动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的内容,自主支配劳动的时间,自我评价劳动的效果,自觉调控劳动中的情绪。另外,现代劳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

5.在劳动中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灵魂,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当代中国,学生们的科学精神还十分缺乏,现实教育的功利性是其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中小学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训练,重机械训练,轻质疑探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扼杀,科学精神被湮灭。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突出,其共同原因在于他们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实践证明,在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其观察力能不断提升,批判质疑的意识不断增强,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多次试验中得以培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不断磨合中走向统一,形成全面认识。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议

1.长远规划,建立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全过程,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制定教育内容,加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体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序化、层次化,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搭建劳动实践平台,提高学生手脑结合的综合能力

实施劳动教育,除了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外,我们还需要搭建多种劳动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切实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影响,与社会通力协作,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例如,积极创设“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劳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懂得劳动在孩子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3.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涉及劳动态度、劳动能力(技能)和劳动习惯等要素。其中,劳动态度是指人们对劳动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愿意劳动还是拒绝劳动、尊重劳动还是鄙视劳动、喜欢劳动还是厌恶劳动、热爱劳动还是逃避劳动;劳动能力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为一定的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劳动习惯是指个体在劳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从事劳动的一种需要自主化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劳动态度基础之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行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实践创新”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劳动意识”,所以劳动素养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根据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参考文献

[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91-94.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7-19.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22-6.

[4]章振乐.正新立德劳动树人[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7-28.

猜你喜欢

中小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