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21刘云飞王丽莉吴莉玮

河南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刘云飞 王丽莉 吴莉玮

摘要:当前,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然而国内多数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生,却并没有像社会期许和当初办学规划的那样“热销”和“紧俏”,社会供需反差巨大。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就业人数较少的现状,提出要针对河南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特点,提出河南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结构,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方联动作用,打造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就业平台,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知识產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06-002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一批知识产权学院相继诞生。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成37所知识产权学院,88家学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法本)。随着河南省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的深入实施,中美贸易战、知识产权摩擦升级,进一步催生了经济社会对高端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强烈需求[1]。近年来,河南省高校设置的知识产权学院应运而生,先后有中原工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6所河南高校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许昌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但据对省内知识产权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和数据跟踪显示,除考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和参加司法考试外,毕业生真正进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企业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人员不足10%[2]。

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面向知识产权行业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因其依附于高校建立,具有良好的软硬设施条件,但由于国内目前没有一个完善成熟的运行模式,大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效运行机制,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学院与其他各类学院相比,具有其鲜明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只有在定位结构、学科交叉、科研模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应不断探索、调整和适应,才能实现知识产权学院创办的初衷和目标。目前,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大多处于初创期,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定位、师资配备、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3]。

1.1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

数据显示,河南目前拥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700多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1 200多人,执业专利代理人370余人,高校教学研究人员不足200人,而每年6所知识产权学院专业毕业生不足300人,相对于河南稳居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和整体社会需求来说,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口很大[4]。河南107名省级以上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据比重较大(见图1)。作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却大多没有从事知识产权行业,并没有像社会期许和当初办学时期望的那样“热销”和“紧俏”,甚至一度被教育部列为就业不畅“亮红灯”专业。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培养方向偏重于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人才,就业渠道一般对口法律事务所、司法机构、公务员和企业法务管理岗位[5]。而科创企业、科研院所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最紧缺的是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又懂知识产权法学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这类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类别,约占整个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的90%以上(见图2)。

然而在对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校学生抽查发现,其中80%以上对知识产权职业、类别没有明确的概念,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偏重于法学和管理,体系单一,造成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企业和服务机构难以招聘到合适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本科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只好转身投身于考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的大军。河南省内有资质的专利代理机构目前有130多家,但能够从事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专利预警分析、战略规划、专利导航、专利诉讼等业务的机构不到10%,能够从事涉外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诉讼纠纷的服务机构更是凤毛麟角;河南某知名客车企业2016年把知识产权工作从技术中心独立出来,正式组建知识产权部,他们通过“猎头”公司从青岛海尔、奇瑞汽车、沿海外资企业重金引进4名具有丰富海外知识产权实战经验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从事专利技术布局、维权诉讼、海外投资贸易尽职调查等高端知识产权业务。由此可见,河南具有既懂知识产权和外语,又懂外贸、技术、海外法律等复合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极其稀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2 知识产权专业在学历学位教育中的位置亟需巩固

目前,河南高校设立的知识产权学院,均是依附于法学院建立的二级学科而非独立学院,在必修课程方面主要涉及基础法学和知识产权基本概念、理论等,课程重理论而轻实践,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错位,缺乏相对统一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以法学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局限于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由于没有理工科背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创企业、科研院所等急需的专利代理师、专利分析师、知识产权维权等含金量较高的岗位,只能依靠另修工科学位或深入社会实践等方式,立足弥补以上的缺憾和不足。

1.3 高水平师资缺乏成为制约知识产权学院发展的瓶颈

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建设起步晚,知识产权师资教学队伍力量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全省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人员不足200人,大多数都是从法学专业毕业的,拥有理工科背景的、或者专利代理师、律师资格、专利分析师等“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具备社会急需的知识产权代理、专利分析、专利评估、专利运营、贯标认证等实操能力的师资基本为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1.4 实践应用与理论传授之间存在冲突

知识产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多数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还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在职教师很少有专利撰写、信息检索、预警分析、专利运营、司法维权、贯标认证等实务从业经历和经验,更无法言传身教。近年来,一些高校尝试从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聘请校外实务辅导老师,甚至聘为兼职教授,但这些老师多数是以讲座形式集中教学,时间短、信息量大,对于初涉知识产权的大学生们来说很难及时消化这些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此外,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若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尤其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专业能力很强的实务操作校外辅导专家,授课的生动性、通俗易懂性明显欠缺,并非是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学院急需引进专业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或者派教师到有关机构进行挂职培训,或者考取有关专利代理师、IPMS审核员资格证并进行实践等,然后结合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建立高校自己的“永久型”知识产权教学队伍。

2 河南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河南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全省每年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只有300多人,其中真正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科创企业和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的不到18%。如河南某知识产权学院,2018年知识产权招生规模为60人,就业率为94.59%,但其中大部分学生选择深造读取研究生或参加司法考试,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主要从事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确定从事知识产权行业的学生仅为6人;成立于2015年的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从2016年开始招收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目前毕业生中80%考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或在各级司法机关、律所从事相关工作,进企业做知识产权法务的不足10%;2017年成立的河南某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则是从2013年便开始招收第一批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学生,也拥有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据统计,该校2018年知识产权专业应届毕业生62人,其中24人读研或备考研究生考试、7人备考公务员考试、10人备考司法考试,其余尚未明确就业岗位人中无一人有明确从事知识产权专业的就业意向。

可以看出,河南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中第一年就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不足10%。一方面是河南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口极大,而一方面却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严重“流失”。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实际需求与人才“精准供给”之间的严重偏差。河南作为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知识产权在河南目前还属于小众专业,每年的毕业生量屈指可数,从社会需求和实际供给来看,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应该属于抢手状态,但实际调查发现,从事知识产权本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屈指可数,河南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大多都是在科创企业、服务机构本职岗位,通过多年艰苦“传帮带”实践中,由其他专业培训转岗产生。这些供与需之间的矛盾、错位与反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 提高河南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就业的思路和设想

培养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该大胆打破现有的高校教学制度框架设置,走出现有法学院体系的“阴影”,投身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尽可能地接近和融合到实体产业、社会经济和管理体系中,明确知识产权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结构,加强和引导师资队伍实践化建设,需要在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创办高水平知识产权学院,助力河南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3.1 明确知识产权学院的办学定位

201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构建集人才培养、政策研究、业务培训和国际合作为一体的高端知识产权智库”。可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明确了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办学定位,明确提出要把知识产权学院作为全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和知识产权跨学科创新的学术平台;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实际,河南应建立符合河南省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高校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与国际和国家级知识产权教育平台、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合作,满足科创企业、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学历再教育、能力再深造的积极需求,满足不同经济实体、不同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6]。

3.2 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河南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知识产权师资方面极为薄弱,毕业于名校的知识产权“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不足百人,有着知识产权专业从业经历或者出国留学背景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几乎全是学习民商法学的底子,依靠后天对知识产权的兴趣和刻苦钻研,“半路出家”或“转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知识产权学院可以开出优厚条件,吸引、聘请国内知名的知识产权人才到学院任教,招聘名校或者海归知识产权青年人才到學院,为学院补充新鲜血液;其次,将有理工学科背景的人才整合到专、兼职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7];第三,注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师资队伍,积极承担省市战略规划、重大专项任务、重点课题研究、重大工程项目、国际交流合作等知识产权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出理论和实操双过硬的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8]。

3.3 打造区域专业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学院

河南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在理工学科方面都有自己的拳头学科和专业,比如郑州大学的化工、材料、医药等,河南师范大学的生物制药、化工化学等,中原工学院的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所在的城市和区域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经济支柱和产业集群。鉴于此,这些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本校优势学科,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特色专业优势的知识产权人才,促进知识产权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河南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比较成功的“3+2”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知识产权理论、2年理工科办学经验,学生毕业可拿到文理科双学位,在各高校的特色理工专业,增设相关知识产权课程,使学科设置和建设方向与市场需要契合,学生毕业既懂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又懂至少一门理工知识等,这样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知识产权高校毕业生才可能是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久而久之,这样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学院,将成为该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优选对象,而良好的就业状况将会促进这些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招生录取档次和办学规模,提高知识产权学院在全国高校和行业内的知名度和显示度。

3.4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学生的实践和实训锻炼

社会实践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磨刀石”。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可大大增加学生实训课程,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外辅导老师的平台和优势,如邀请专利审查员、资深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贯标审核员、专利分析师等,作为校外辅导员,以案释法,并结合用人单位岗位实习,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距离[9]。在教学实践机制上,可效仿重庆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运行模式,和大型企业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对毕业生量身定做,定向委培。这样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大大缩短了毕业上岗就业时间,打通了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3.5 搭建高校知识产权毕业生就业的平台。

和其他比较成熟的社会领域和职业分工对比,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目前还处于“小众”弱势阶段,毕业生对接渠道明显不畅。因此,应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一个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就业网上平台,由权威管理机构收集科创企业、服务机构、司法机构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岗位描述、薪金待遇、用人数量、地域要求等,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整理后在平台发布,也允许企业自由登录平台即时发布招聘信息。同时,高校可以登录发布本校毕业生的数量、专业、特长、优势等信息,学生也可以毛遂自荐发布自荐信息,供求双方可在平台上实现人才就业。此外,每年毕业季,可组织用人单位集中在某所高校进行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提供供需双方面谈、面签的机会,扩宽就业生就业门路,让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人尽其才、适得其所、人尽其用,真正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希.本科教育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天中学刊,2019.

[2] 曾媛媛.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视界,2019.

[3] 贺志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

[4] 袁建海.知识经济时代知識产权人才培养的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7.

[5] 王宏.“一带一路”视域下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人才培养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7.

[6] 赵玮,林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7] 朱火弟,吴华明.知识产权制度变迁对科技人才创新的影响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

[8] 李杨.知识产权专业的“双师协同”教学团队建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9] 潘方方.河南省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南科技,2018.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