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为首法 聚沙成塔

2020-10-21陈小丹滕宝明

文存阅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评析李白板书

陈小丹 滕宝明

摘要:《铁杵成针》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全文仅45个字,讲述了李白在眉山读书时,准备放弃学业,偶遇一位老妇人,要将铁棒磨成针,李白深受感動,回去完成了学业,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关键词:文言文;《铁杵成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卒”字,会写“逢、卒”这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背诵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看字形猜字义、用字组词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品读李白与老妇人的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看字形猜字义、用字组词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品读李白与老妇人的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这些成语故事吗?你能不能把它们与相应的历史人物连连线呢?

2.这些故事都与什么有关?都与读书有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位名人读书的故事,题目是《铁杵成针》。(板书课题)

3.这个故事中的名人是谁呢?(李白)对于李白,你有哪些了解?

4.PPT补充资料:

评析:《铁杵成针》是一则成语故事类的文言文,用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导入,能够以“温故”促“知新”,营造学习故事的氛围,同时,也建构起了故事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对比读文,发现不同

1.这个故事,很多同学都已经很熟悉了。谁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PPT左侧出示《铁棒磨成针》的故事)

2.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则文言文。(PPT右侧出示《铁杵成针》课文)

3.它们同讲一个故事,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左边是现代文,右边是文言文。请你快速浏览一下,有什么感觉?

(左边的现代文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右边的文言文行文简练,难读难懂。)

4.是呀,对于文言文来说,读至关重要,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在读上下功夫。

评析: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现代文之分。课的伊始,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直接的对比,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练,同时,也使接下来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三)检查预习,读好停顿

1.检查预习,教学生字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只有一个,就是“卒”字。它是平舌音,谁能把它念准?

(2)“卒”字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

我们看看课文中“卒”所在的句子,你觉得应该选哪种意思?(第四种)

(3)小结:借助工具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板书:查工具书)

2.学生自读,读懂课文

(1)课文中的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了解了它的意思。接下来,请你大声把课文读两遍。(指名读)

3.教师示范,读出节奏

(1)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教师范读)老师读得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2)PPT出示:

请你对照屏幕停顿提示,检查自己的停顿是否合适,再读一读。

评析: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上,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教学,要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扫清阅读障碍。同时,文言文的节奏感都非常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引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再通过反复的诵读,通过语言的声音和节奏,体会言语表达的效果。

(四)对照注释,读懂文言

1.会读仅仅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懂文章的意思。接下去,请你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交流:你理解了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除了借助注释,你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1)预设一:

可以像学习《囊萤夜读》一样,通过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把这一句中的“弃”组成“放弃”,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意思了。(板书:用字组词)

(2)预设二:

看字形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板书:观字形)

结合注释中“是”“方”的意思,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3)预设三:

通过注释,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板书:看注释)

3.没错,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接下来,就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这个故事吧!

评析:学习文言文,同样要立足于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再语文实践中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逐步形成“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五)关注对话,读中悟理

1.同学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们已经都明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铁杵成针》这个故事,总共有几句话?对,只有五句话,却把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你发现了吗?

(小结板书)

学未成       弃去

逢老媪       磨铁杵

感其义       还卒业

2.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最后“还卒业”呢?(逢老媪磨铁杵。)

3.课文中描写李白和老媪的交流,只用了一句话。(PPT出示)

(1)谁问谁?(李白问老媪)

(2)想象一下,李白会问些什么呢?

(3)老媪的回答,文中只用了三个字——“欲作针”,这中间省略了许多的故事情节,展开你的想象,你的脑海中会出现哪些画面?

(4)是呀,简简单单六个字的对话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老媪那份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这一份决心,李白感受到了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5)李白也被老媪的意志感动,所以,最终,他才会——还卒业。

评析:文言文因其语言简练的特点,往往会有一些“留白”。此处,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想象拓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老媪”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也恰恰夯实了本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一语文要素,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六)背诵积累,拓展名言

1.李白被老媪磨铁杵欲作针的意志所感动,还卒业,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铁杵成针》的故事被宋代的祝穆记录在了《方舆胜览·眉州》中,并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人们会怎样传颂这个故事呢?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请你试着来读一读。

2.有的同学不仅读出了感觉,还慢慢记住了课文。谁能借助下面的提示来试一试?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

4.难怪人们常说——

评析:文言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反复诵读,最终实现熟读成诵,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亦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

(七)知识延伸,布置作业

1.课后,请你将《铁杵成针》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这个故事进行扩写。

2.选择《凿壁偷光》《手不释卷》《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等文言文故事中的一个进行阅读。

评析: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好的范式。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能够进一步迁移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而形成能力。

五、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学未成       弃  去

逢老媪       磨铁杵

感其义       还卒业

评析: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两个部分,主板书呈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串起故事内容,副板书则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呈现,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做了辅助。

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等文言文,初步学会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环节时,我以读为首,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動学习,运用方法来理解文言文,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学习,读为首法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进行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确实,学习文言文,功夫全在一个“读”字上。因此,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会读,读通、读顺,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首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五读法”。一读,读通,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二读,读顺,借助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三读,读懂,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四读,悟理,领会文章主旨。五读,品“味”,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积累语言。这样一来,读的时间得到了保证,读的重点层次分明,读的基调清楚明晰,读的方法紧扣重点,读的指导也就能层层落实了。

迁移运用,聚沙成塔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学习文言文,不是一蹴而就的, “读”是基础,而迁移学法并进行运用,正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统编教材中能力训练点之间围绕同一种阅读能力,按学段特点,由浅入深。学生在学习《铁杵成针》一文前,已经初步学习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迁移运用这些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进一步迁移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而形成能力,达到“聚沙成塔”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评析李白板书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诗仙李白的归宿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倒下的那一刻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