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开共落难寻觅

2020-10-21梁晓芳

文存阅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红楼梦

梁晓芳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充满传奇色彩,与红楼梦相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本文分别从人物形象以及俗文学角度着手,针对性地探讨了《红楼梦》的阅读感悟。

关键词:《红楼梦》;俗文化;人物形象

《红楼梦》囊括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播世界的重要产物。《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极为丰厚,在作者丰满的笔触下,所有角色、服饰和景色均被描绘地惟妙惟肖,尤其是在本书中塑造形象最为丰满,最被广大读者熟知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此外,本部作品表面繁华,但是内在却又充满沧桑,外表的繁华宛如绽放的鲜花般抢眼,而内在的沧桑则如同落花般难以寻觅。加之于本书所具备的诗情画意的别致,更是在无形中增添了作品的固有价值,上述所有特征均通过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呈现,可以概括为正统文学和俗文学之间的深度衔接。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的每名角色都具备其独有的性格特征,每位角色被塑造得极为鲜明,宛如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如果渗透到更深层次,则能够充分展现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阶层人群的性格特征,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将会造就人的性格。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实际上就是希望展现出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巨大差距,同时又从第三视角着手审视、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读者都成为了刘姥姥。

由此可见,在本作品的故事进展中,给予读者最为充实的体验的便是其内心想象,作者对于书中角色、景物的描写常常能够引人深思,例如,不管是在小说作品还是在艺术类改编创新中,几位主要角色均能够带给人们足够深刻的感官体验,使得人们记忆深刻,难以忘怀。在庞大的故事体系中包含三名主要角色,分别是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与此同时还包含刘姥姥、李纨等性格鲜明的形象。

首先从作品的男主角角度着手,贾宝玉是非常典型的纨绔子弟,同时内心厌恶纷繁复杂的功名利禄,具有较为叛逆的性格。在贾宝玉的生活中,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全然不同的价值观正如同现实生活的人。贾宝玉具备自己的思想,向往自由,同时拥有活泼乐观的性格在,在服饰等选择上偏向于温润如玉的个性,这越发符合贾宝玉的身份地位。

其次从作品的女主角角度着手,林黛玉可谓是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本人性格却稍显孤僻,林黛玉对爱情的感受要更为丰富,其认为爱情和生命同样重要,因而在作品中,林黛玉大胆地追求自己希望的爱情。她的性格优柔、多愁,在服饰选择方面则简单而不失优雅,从作品中描绘的林黛玉住所情况便能够明确虽然林黛玉表面上软弱,但是内心却潜藏着诸多对生活的渴望。

再次从作品的另一位女主角角度着手,薛宝钗饱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这个角色同时也是最受读者喜欢的。薛宝钗的性格和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全然不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薛宝钗的端庄与优雅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她是一位封建年代的淑女,从薛宝钗住所的冷僻以及其家居的摆设情况便能够隐约感受到薛宝钗的最终命运。

最后则从作品的女配角角度着手,在作品中的李纨看上去并无存在感,但是在作者的视角中,所刻画出的均是对角色的赞美。李纨的性格非常平和,然而年纪轻轻便开始守寡,此种现实生活使得李纨的内心充满压力,可以说李纨也是极为典型的封建社会受害者。从李纨的住所来看,清冷安静,充分凸显出了角色与世无争的美好性格。

二、《红楼梦》和俗文学

《红楼梦》的最大优点便在于作品所折射出的悲剧,而此种悲剧能够被有效上升到哲学领域。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几乎贯穿整个作品。剧中林黛玉的逝世给贾宝玉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相较之下,薛宝钗的命运要明显好于林黛玉。《红楼梦》故事主要发生于大观园,在其中有诸多纯洁而又美丽的女子,这些女子和贾宝玉共同度过了一段欢快而又纯洁的时光,在这段美好时光中掩藏着作者意识中的美。纯情善良的林黛玉多愁善感;举止端庄的薛宝钗独守空房;聪明的探春远走他乡……在作品中的许多人都没有逃离悲惨的命运。《红楼梦》作品中,贾宝玉是中心人物,在理想破灭后却仍旧无法寻找到理由,最终才恍然大悟,远走出家,充分展现了贾宝玉的精神层次的悲剧。

在此前的解读中可以顺带概括曹雪芹的心理特征,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作者曹雪芹历经诸多荣辱无常的事情,在幡然醒悟后完成了《红楼梦》的创作。许多学者评述此部作品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发展,更是封建社会的兴衰史。曹雪芹由于受到年代限制,因而创作意识仅仅停留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反驳上,并未尝试着打破此种约束。《红楼梦》最后的悲惨解决之所以会通过悲剧的形式呈现,也是为打破常规化特征,相展现出艺术之美。

《红楼梦》作品本身能够帮助人们体会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同时还包含大量家族教育、社会教育元素,此类文学元素均围绕某个核心推进。可以说《红楼梦》确实是描绘爱情的小说,但这只是其诸多特征的一种,此外,《红楼梦》所具备的文学价值更多地局限在作品自身,并且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无论是权贵还是世俗均争相阅读,并且普遍讨论作品中的“情”与“欲”,由此可见,《红楼梦》确实包含世俗特征。

综上所述,如果仅仅从文学传播角度来讲,完全可以将《红楼梦》看做是典雅与世俗的融合,其最成功的便是能够成为沟通正统文学和白话小说的桥梁,借助塑造的人物形象,打造雅俗相交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只有八十回[J].屠岸.咬文嚼字.2014(06)

[2]何其芳《红楼梦》批语的发现及其价值[J].董志新.红楼梦学刊.2009(05)

[3]忏悔与超脱:《红楼梦》中的自我书写[J].余珍珠.红楼梦学刊.1997(S1)

[4]“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收场”——論《红楼梦》书名的合理性[J].刘红红.晋中学院学报.2007(06)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红楼梦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