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的方法

2020-10-21王晓阳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阅读者朱熹胡适

王晓阳

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去便是法。”所以,读书首先要“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然后才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讲求读书的效果。多次讲到读书方法的胡适也说,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其次,读书要有选择。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人生有涯,知也无涯。司马迁称赞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宋史》记载邵雍“于书无所不读”,在今天已不可能。现代社会,书籍汗牛充栋,读书人就更不敢有“一物不知,君子之耻”“天下学问皆吾本分”的企求了。博览群书固然可敬,但有所选择既是必然,也更为重要。选择什么书来读?一是选择有趣的书。读书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哪本书有趣就读哪本,想看什么,就读什么。这可能是最初读书的动机,也是养成读书习惯的最好选择。二是选择有用的书。读书除了追求有趣,也可以是为了增长知识,增进才干,满足我们生活工作的需要。古人也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最终也把读书落实到“用”上。三是选择经典。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精华,是历史的沉淀,是时间的选择。它经历了时代的检验和前人的评判,既是过往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总结,也是今天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源头,往往既能带给阅读者极为有用的知识,又能带给阅读者巨大的精神享受。

再次,读书要熟读精思。“熟读精思”是朱熹“读书六法”之一。什么是“熟讀”?按朱熹的说法就是针对一本书反复读,直到读懂弄通为止。他说:“凡人读书,若读十遍不会,则又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处。”当然,要把一本书读上十遍甚至几十遍,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不可能,也不可取。除非对某一本书喜爱到痴迷的程度,或者说研读某种书是一个人终身的专业。但是,一般人对经典书籍多读几遍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旨,或者说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熟读”还有一层意思是“精读”。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胡适在朱熹的基础上又加上“手到”,成为“四到”。朱熹认为“心到”最重要,强调集中心思和注意力。胡适认为“四到”都重要:“眼到”是指每个字都要认得:“口到”是指通过反复吟诵,把一篇文章滚瓜烂熟地背出来;“心到”是指要懂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手到”主要是指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做笔记等。

在杜甫的读书体会中,“精读”就是“破”。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对杜甫的“破”字有三解:一是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二是“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就像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韦编三绝”;三是“识破”,即通过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

只是“熟读”还不够,还要“精思”,还要认真反复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指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思考,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书上所说,应当认真考察分析,辨识论证。

孔子、孟子的话说出了读书做学问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敢于怀疑,独立思考。陈寅恪在给王国维写纪念碑文时,特别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许多入不知道这个道理,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最后,读书要记要用。所谓“记”,一是要做标记,不能读“望天书”,读时一张白纸,读后还是一张白纸。要把在阅读中认为重要的、与其他书籍互参互证的、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标注出来。二是要做笔记,把书中精彩的或者令人疑惑的东西记下来,把自己的感想、评论写下来,必要时写写读书心得,甚至形成研究文章或专著。“用”就是把读书所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一方面,如果能“用”到书中的知识,说明读书没有白读;另一方面,书中的知识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记得牢,记得住。

(选自2019年4月21日《绵阳日报》,有删改)

猜你喜欢

阅读者朱熹胡适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春日
镜头中的阅读者
黄侃妙试胡适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的星期日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