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2020-10-21张正清
张正清
【摘 要】目的:针对临床脾胃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诊断为脾胃病的5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分析研究临床资料效果。结果: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的比较明显,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产生严重并发症,治愈后效果良好。结论:脾胃病在临床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住院时间有效缩短,使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中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关键词】中医治疗;脾胃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148-01
1 前言
在临床中脾胃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患者分布在各年龄段。中医辨证治疗观点脾胃是发病部位,大部分患者本虚标实,与肝脏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同时采取攻补措施,标本同时进行治疗。本研究收集诊断为脾胃病的5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现将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诊断为脾胃病的50例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28例男患者,22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年龄(45.3±2.4)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胃食管反流,5例患者为胆石症,21例患者为十二指肠溃疡,7例患者为萎缩性胃炎,5例患者为慢性腹泻,8例患者为便秘。将同时存在恶性或其它重大疾病患者予以排除,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对收集资料工作进行配合。
2.2 方法
根据脾胃病患者所属不同类型,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治疗方法。
2.2.1肝胃郁热、肝气犯胃型
可采用川厚朴、焦三仙、鸡内金、砂仁、半夏、陈皮等中药对症治疗肝胃郁热型患者,在治疗中实现泄热疏肝、止痛和胃的效果。主要采用理气舒肝和降逆和胃治疗方法对症治疗肝气犯胃型患者,应用丹参、乌药、枳壳、沉香、莱菔子、木香、小茴香、香橼、川芎、甘松、元胡、三棱、桃仁、郁金等中药实现活血及理气舒肝的治疗效果。
2.2.2寒邪客胃、脾胃虚寒型
在治疗中利用陈皮、黄芪、柴胡、白术、枳壳、升麻、炙甘草、紫苏、桔梗、生姜等中药材的止痛行气、温中散寒等功效对寒邪客胃型患者进行调理和对症治疗,利用生姜、麦芽、茯苓、当归、远志、浮小麦、五味子、炙黄芪、党参、桂圆、红枣、补骨脂、木香、白术、酸枣仁等中药材的开胃健脾、益肾补肝功效对脾胃虚寒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2.2.3饮食停滞型
此类型脾胃病患者通常同时存在吞咽酸水、较强的饱胀感、厚腻舌苔、苦水、脉象滑等临床症状表现,利用山楂、茯苓、半夏、莱菔子、枳壳、陈皮等中药材的消食导滞功效进行治疗。
2.2.4淤血阻滞型
利用重楼、丹参、三七、山药、冰片、丹参等中药材的止痛行气、化瘀活血功效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2.2.5寒热互结、胃阴亏虚型
利用人参、黄芩、甘草、干姜、半夏、大枣、黄连等中药材的消痞和胃、苦降辛开功效对寒热互结型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利用麦冬、玉竹、细生地、沙参等中药材的养阴益胃功效对胃阴亏虚型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2.3指标观察
治疗前后患者的体征及症状进行详细记录,对患者是否产生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3 结果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的比较明显,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产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治愈后效果良好。
4 讨论
4.1脾胃病在临床中病理机制的主要特点
在临床中脾胃属于一种比较常见并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十分痛苦。人体中脾胃功能是其升降的重要枢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已有此记载,胃为阳主受纳腐熟,脾为阴主水谷運化,实际上脾与胃之间具有互为表里的重要关系,脾胃功能正常协调,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降则脾升,脾胃共同对水谷的输布、消化、吸收具有主导作用。中医观点是脾胃发病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胃实脾虚通常也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失调的脾胃对其它器官和脏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器官功能之间实际上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
通过对大量中医文献的查阅及研究后可知,腹部受凉、不节制的饮食、经常使用生冷食物、不正常的饥饱及不注意寒热等有关因素自古以来在相关文献中都有所记载,与脾胃疾病具有重要关系。这些因素可引发患者清气不升、脾失健运等症状表现,影响脾胃正常功能,产生一些疾病症状表现。在病理机制上可归纳为先导是滞与湿,基本证候有虚实寒热的表现。大部分脾胃虚证因中气不足、虚衰脾阳等造成,在本质上大部分属于内蕴湿热、寒湿困脾等原因,若患者突发脾虚不运,将造成不正常的水津敷布,停聚水湿。脾主运化,肝主疏泄,郁滞肝气造成脾胃发生问题,引发患者产生胃脘痛、脘腹胀等表现。脾与肾之间关系为先天与后天,二者之间具有相互滋养和发挥功效的重要作用。
4.2中医辨证治疗要点及应关注事项
处于中焦部位的脾胃,是升降气体的重要枢纽。患者在治疗中应对胃气加强保护,以免受损,并避免过度抵制胃气。针对需服用中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采用健脾益胃等中药材治疗。如患者产生升降失调的脾胃功能,可对患者进行补益治疗。针对不平衡阴阳的患者,可采用补虚攻实、升降,利用温寒相适方法对患者阴阳平衡进行合理调整。在年龄、性别等方面,脾胃疾病患者不存在任何差异,患者分布在各年龄段,该疾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脾胃病与人性格及饮食习惯具有重要关系,采取辩证治疗应在轻重缓急方面进行权衡,综合考虑升降、攻补、温清等措施对症进行精准施治。
5 结语
总之,脾胃病在临床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住院时间有效缩短,使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中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田泽民.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7
[2] 程道忠.脾胃病证中医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8.15
[3] 刘绍能,张秋云.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7.5
[4] 杨万平,王文兰.消渴病辨证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7.10
[5] 王永胜,高丽娟.探讨脾胃病证的中医辨证诊断及辨证治疗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