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有效引领
2020-10-21陈凯张英
陈凯 张英
摘 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和引领作用。根据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现状,应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都发挥自己积极的作用;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思想、信念、行为等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全体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健康成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现状
随着党员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特性越来越明显,其思想状态既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既成熟又幼稚,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是情绪丰富却不稳定,容易受新事物新思潮的影响,鉴别力不强,总是认为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真理,整体可塑性强。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状态有群体共性,也有其特性。大学生党员是群体中的先進分子,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进取,政治立场鲜明,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但也正是由于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部分大学生党员受到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在面临多重价值观时茫然,政治意识有所淡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服务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之日起,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期的共产党人仍然要秉承党几十年来的优良传统,作为大学生党员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履行党员的义务和使命。大学生党员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的一员,应该增强服务奉献意识,服务身边的同学,服务所在的班级,为学校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注重教育从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要区别于普通大学生,要“从严”要求,高校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即思想教育从严、自我约束从严、实践作风从严、学习内化从严以及遵守制度从严。真正做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员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真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总书记讲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理想信念武装广大学生党员,就要解决好青年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域的“总开关”问题。大学生党员更要从思想教育、自我约束、实践作风、学习内化和遵守制度等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更加高远的理想信念,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明晓可为与不可为,实践中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做到教育从严,才能实现高校学生党员在一元价值观灌输与社会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进一步将认同深化为信仰,由信仰外化于行动。
三、新时期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一)夯实党建工作队伍
高校党建工作队伍是培育大学生党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注意发挥敬师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只有教师不断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论新知识,使自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否则,在与大学生党员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有理说不清、讲不透的情况。所以,高校要选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党务工作的教师充实到党建工作队伍中,特别是要加强辅导员的培养教育,着力提升党建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担负起培育大学生党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担。
(二)创新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一、僵化、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让学生易学好学,真正入脑人心。同时注重将党的重要理论思想融人理论课堂教学之中,及时把出现的新思想、新情况、新问题带进课堂,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分析、看待和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准确科学地把握和分析社会现象,增强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党员生活学习的场所,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培育大学生党员正确价值观有重要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作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内广播、橱窗板报、学术讲座、传统媒体和微博客、短信、论坛等新媒体技术,通过开展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文艺表演、音乐美术作品展览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引导、教育,建立健康的学术氛围和道德氛围,使学生在寻求知识、提升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形成正确舆论导向的校园文化,给大学生党员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最终需要进入社会检验,只有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正确价值观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党员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对此,高校要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党员创设多层次的实践途径,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真正走出校园进行实践学习,多举办“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扶贫帮困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世情党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增强宗旨意识,锤炼意志品质,锻炼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唤起大学生党员对社会责任感更深刻的认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采和素质。
总之,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重要后备力量,其价值观的教育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钰,邢瑀.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成才之路,2018(14).
[2]张娟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祖国,2018(22):2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