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山水画的时代精神
2020-10-21邓艺
邓艺
摘 要:绘画是人类从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人类常常借助绘画的形式传达与记载历史。而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山水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门类,存在着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时代精神
一、初现端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画审美体系初步建立的时代,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采用画面分段的方式将人物故事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画面中的山石、树木造型虽然古拙、稚嫩,却为全画起到了时空转换的重要作用。在此画中,人物的绘画表现技法已相当成熟,而山水画还处于幼稚的状态。因此顾恺之在《论画》中第一句便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
二、发展与突变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发展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隋代历时虽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作为代表的是展子虔的《游春图》,这是我国目前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此画的人物与山水已有了适当的比例,远近关系也处理得当。比起顾恺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法要成熟的多,对山水画的独立、成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续。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并且由于绘画题材和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开始独立成科,并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代的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画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而水墨山水的代表人物是王维,他的出现给山水画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荆浩说:“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王维与张璪创作出与青绿山水截然不同的水墨山水,以墨代色,注重水墨意趣。王维将诗与画相结合,用他的文人情怀和独特的“破墨”山水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使得山水画不再是平日里所见到的自然山水,而是承载了作者感情因素的载体。而水墨派山水画家张璪更是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以大自然为师,从客观事物中寻求创作素材。唐代画家在山水领域所形成的多样化风格面貌为后期山水画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度成熟
山水画自五代宋初居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五代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却为中国山水画创造了特殊的发展契机。中晚唐之际山水画较之初期已有显著进步,而五代时期的一些画家开始深入自然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早出现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北方代表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核心观点是“图真论”。“图真”诣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描绘物像为山水传神。荆浩不但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开创了北方山水画风。
而江南画家董源、巨然则创造了与荆、关迥然不同的山水画风貌。从董源的《潇湘图》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取材于江南实景,构图采用平远法,近处画水,远处画山,使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在表现技法上多用中锋圆笔,使用披麻皴体现山石的真实感。这种皴法大大突破了隋唐以来的硬笔表现方法,是山水画表现技法上的一大创新。
宋代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的更为成熟,题材内容逐渐扩大,表现形式与表现风格也更加多样。在描绘山水的同时再现社会生活的风貌。还有些画家通过山水画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人生态度。米芾作为北宋水墨画的一位“革命者”将绘画技法从传统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在画面上创造出更丰富的质感。他所创造的“米点山水”在当时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的画法。李唐作为南宋绘画的主体,是院体山水画的创始人,也是南北绘画沟通的桥梁。水墨山水发展到南宋,有明显的变化。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号称“南宋四家”。与北宋时期不同的是以典丽、精巧、秀润为特点并著称于世。营造出一种“水墨苍劲”的新风格,画山石多斧劈皴,方棱山峭,画树枝多瘦劲挺拔,给人以苍劲挺健又清新俊秀的美感,“马一角”,“夏半边”也正是吸收了李唐及南宋之后的绘画风格。
元代水墨山水画极为兴盛,是中国水墨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元朝后期最负盛名的元四家标志着元代绘画已经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元代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高峰,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宋人院体画的风格,形成了“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的新画风。元四家师承古人却不拘一格为后世所称道,深入山水借所描绘的景致来表达清高脱俗的逸格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复古之风
山水画发展史上另一标志性阶段是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他将山水画按创作方法和画家身份把山水画划分为南宗、北宗。提出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实则是将文人画推至凌驾于院体画之上,虽然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初“四王”继承了文人山水画的传统,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凭着深厚的笔墨功力成为为清皇室所推崇的“正统”画派。而与“四王”同一时期的“四僧”则代表反“正统”的画家。他们都希望创造出有别于古人的绘画面貌,但途径却大不相同。其中代表人物石涛画法别具一格,他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与“借古开今”。石涛更愿意把现实山川作为绘画创作的原始素材,绘画中的氛围更多的来自于自然山川的激发。他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创作出大量新颖独特的优秀作品,这对山水画打破传统法度的拘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艺术是时代的反映,我们从历代山水画可以发现,优秀作品都有着很强的时代文化精神,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这种时代文化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鲜明而独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总是需要作者对时代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全身心的投入。古人云“专其神,守其一”,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在探索传统山水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时,需要把传统山水画的精髓继承下来并与现代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