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企业内控制度优化探讨

2020-10-21赵雪

财经界·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内控制度制造企业优化策略

赵雪

摘 要:为了迎合国际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尤其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下,制造业行业整体上呈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发展速度放缓。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企业要想打破发展困境,就必须要重视内部管理问题,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应用与改进工作,通过不断优化内控制度来适应外部环境,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制造企业  内控制度  优化策略

一、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现状分析

首先,制造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有所偏差,管理层人员对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工作较为重视,因而,内部控制机制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了财务层面;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参与程度较低,且缺乏对基层员工的约束机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权威性。

其次,制造业企业的内控制度浮于表面,从而影响到了内控的执行效果。一方面,企业没有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岗位兼任或因人设岗的现象并没有完全遏制,企业也没有明确细化和界定关键岗位的职能权限、落实内控责任,岗位与岗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制约关系。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与外部市场联系程度较高,内部管理也应当依据市场形式不断完善,但由于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内控建设时缺乏长足规划,也没有综合分析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而造成内部控制浮于表面。

再次,制造业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尚未贯彻落实。稽核部门承担着会计信息审计和纪律检查工作,但企业的稽核部门缺乏独立性,在经济业务检查方面难免受管理层干扰,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开公正性;同时,企业尚未针对内部员工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作为辅助,在人员控制乏力、审计工作滞后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内控实施成效。

最后,制造业企业缺乏自我评价机制。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方案确定、现场测试、缺陷认定以及后期整改等,但部分企业为了避免执行繁琐的内控评价流程,并没有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环节进行多层次分析;同时,评价结果无法直接作用于后续的责任追究和优化整改工作,不能形成系统化的运行机制。

二、制造业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事前调研

事前调研的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调查好内部控制目标,即掌握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根本目的,以及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把握好内部控制的方向;其二,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从外部环境、经营风险、内控监督、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这几个环节入手,例如:在调查经营环境时可以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切入点,逐层审计企业制度设置情况等;其三,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通常以生产经营效率提升、利润空间扩大作为目标,因而,企业应当以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作为财务内控的核心,既要确保内控目标的实现,也要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最后,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准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例如:制度设置、执行控制、监督考核等,保证内部控制的科学性。

(二)做好制度设计

依据内部控制相关指引文件,制造业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以前,需要管理层人员与其他业务部门保持联系,针对企业当前的实际需求和内控要求设置管理制度;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涵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基本模块,而业务活动相关的管理模块应当包括资金管理、物资采购、资产管理、市场销售、担保业务、财务报告、预算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企业需要对各管理模块及业务活动的风险点设置关键控制节点,并做好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此外,以文字、流程图等形式形成文件,下发到公司各部门,要求基层人员熟练文件内容,树立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实现关键业务环节的程序控制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需要做好几个关键节点的把控:从生产制造环节来说,内控制度应当包括物料分配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从销售与营收环节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落实在合同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应收账款制度;从采购与付款环节来说,内控制度应当包括物资采购制度、材料入库制度、支付审批制度、应付账款制度;从筹资与投资环节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包括融资计划控制制度、设备租赁制度、债务管理制度、投资决策制度。

三、制造业企业强化内控制度执行效率的策略分析

(一)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要健全完善的内部组织架构,严格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及关键岗位的职能权限,并将内部控制的执行任务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同时,立足于企业的全局性,发挥部门与部门间的制衡作用,并将岗位权限落实到实际业务工作中。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想提升内部控制的环境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要树立长期渐进的思想观念,依据企业经营模式变化、财税政策变更、信息技术发展、生产工艺革新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完善内控制度。

(二)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制造业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部门,在监事会的领导下开展经济决策及业务活动的监督工作,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干涉,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同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还可以引入外部审计机构,联合内部稽核部门定期审计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在保证会计信息科学性的基础上,避免内部贪污徇私现象,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三)完善内控评价机制

由制造业企业的稽核部门牵头主导,选择其他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自我评价小组,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一线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打分,选择合理的方式对比和细化分析结果,找出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并形成内控评价报告下发给各部门,监督问题部门尽快完成后期整改;同时,强化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之间的联系,对造成经济损失和操作失误的行为追究责任到个人。此外,制造业企业也需要将内控评价报告反馈到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环节,形成完善的内控闭环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完善内控制度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应当认识到自身在內部控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内控制度设置的基本流程,并通过强化内控意识、落实内控制度、发挥监管作用、完善评价机制等举措,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内控制度制造企业优化策略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营改增背景下的制造企业纳税筹划方法分析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浅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