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前人类悟人性本质
2020-10-21宋艾萍
摘要:史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到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渐进式的变化过程中,人性问题对我们大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追溯更为久远的人类发展和进化史,人们完全可能获得更为多样而且复杂的证据,推断出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从而描绘出比较完整而且具体的人类历史进展的画面。以此为现代社会进程提供更具客观性与逻辑性的理论依据,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历史进程;人类社会;人性思考;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Kl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16-02
在宇航员的眼中,他们在天际邀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对比自身如此渺小。即便如此地球在宇宙当中却小得就像太平洋里一颗微乎其微的水滴,那么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类与群星璀璨的宇宙如此悬殊的差距无法不令人为之惊叹。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一大转折点,大约40亿年前地球才出现最早的生命——原生的单细胞生物,生物是由非生物自然进化而来。
从类人猿到人类,人类是自然选择后最终留下来的产物,正是因为人类祖先的演变能不断地适应和再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否适应的关键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和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核心观点,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唯有能适应自然者才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丛林法则。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
人类凭借自己优越的智力发明了“石刀技术”,虽然提供了一些新便捷,但生产率较低仍是处在原始形式的状态。在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者通常只是各自成群地结合成自治的狩猎团体,因群聚而形成团体,由团体再出现领导者,团体首领们由于特殊的目的而自然地产生,狩猎本领出众的年轻人则当选,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食物采集者没有成立任何正式的配备专职领导人的政治机构。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食物采集部落里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和谐,主要源自于女性对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能力同等与男性的成果。
总之,旧石器时代的家庭和部落都是相互协作的团体。这不禁会使人联想到时下,就现下来看这样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生活模式在当今社会已经完全无法实现。究其缘由,我想和现代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竞争、阶级等级观念,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等脱不了干系,随着这些观念的深入人心,人类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有思想的动物,也正是因此才更为特殊,具有地球发展的历史意义。任何事物如同科技这把双刃剑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我们发现,原始人对自己和社会基本上是不抱历史的、发展的态度。他们以为,将来会与现在相同,就像现在和过去一样。”也就是说在原始人看来,森罗万象都是早先创造出来的,无论是以前和现在,也将一定不易的延续到将来。他们所臆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创世神话,都惊人的相似,就像中国民间的女娲造人一样,这种在现在看来愚昧无知的信仰,在当时的人类看来是一种信念。原始人生活的天地里食物最重要,最初似乎所有的团体成员都参加宗教仪式,这种一般的信仰让他们认为由此获得控制猎物的某种魔力。其实我认为,正是因为那时愚昧而单纯的信仰,让他们丝毫没有相比于现代人很重的思想包袱,没有过去与将来的羁绊,他们更加亲近大自然,思想纯洁,不分你我。而这种满足感正是幸福的真正源头。幸福总是很简单就可以获得,不幸是人性自我救赎的羁绊所致。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完成了一次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引发新量变的循环往复过程。一个崭新的世界开启,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主要是两个标志:一是制作石器改用磨制法;二是食物来源变为栽培植物和蓄养动物。这一转变不是突如其来的灵感,迫使人们发生转变的是人口压力。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述:如果不发生某种变化来破坏使狩猎社会得以安逸舒适地存在下去的平衡,农业的发生是不可设想的。”因此,人口压力是变相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态,唯有这种平衡才能让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
从狩猎到农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在全世界许多地区不约而谋独立发生。我们研究结果中最清楚的是中东和中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拥有种类繁多的可驯化的植物和动物。在中美洲,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蚕豆和南瓜之类,使农业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被称为“原始农业”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由于玉米和其他植物杂交,使产量大大提高,才成为当地人食物来源的主要部分,从而完成了从原始农业到农业革命的过渡。这也是人类运用智力适应环境同时也开发了智力创新发展,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作者简介:宋艾萍(1995-),女,四川宜宾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艺术学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知义。
史前人类很长一段时间与大自然是处于一种真正的和谐相处的状态,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后早期的农民在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发明不同类型的农耕技术。最早的农耕技术出现了“刀耕火种”,这种技术为农业生产对付森林的,不过相对于现代社会的核工业、化学工业等,刀耕火种对于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然而反观现代社会,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已经发出警告:“人类在20世纪中对地球造成的伤害也许比在先前全部人类历史中还要多。”在我们21世纪这一代人面前,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更加严峻和急迫,每个人一天就可以产生至少一袋生活垃圾,大量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污染物排出……虽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到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一事实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人类从动物中走出来那一刻起,就过着一种共同体的生活,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正是21世纪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生活的每一天终究会成为过去,了解历史的长河,从而领略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不论是哪一个纪元任何暴力、战争、违背人性普世价值的事物,不管起因为何,都是人性负面效应所致,人性的深处藏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乐观的是有另一部分人始终在坚守正义的道路上,它存在于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正是这样的两面性,才更觉真善美之可爱。
只有人类,这个最后被留下的选择才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爱因斯坦曾警告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爱因斯坦对于他所热爱的科学的存在理由极其关注,20世纪50年代时,爱因斯坦一再强调培根所述,科学是可以用来使生活受益和利用的工具”。爱因斯坦同样认为,“我们思想的创造将是一种祈祷,而不是诅咒。"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反乌托邦的,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纪。21世纪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它将由我们来创造。这就是所谓的洗尽铅华、回归本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参考文献:
[1]金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C].2011. 03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羽世无臻,《全球通史》:史前人类社会和当代人类社会带给我们的思考[Z].羽世无臻公众号,2017.
[4]郎club.《全球通史》: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更可知现在何以成为现在,未来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Z].每日好书公众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