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与互动的“和雅教育”办学主张课堂实践
2020-10-21陈宁海吴惠琼
陈宁海 吴惠琼
(厦门市华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办学主张是一所学校对办学理想与办学愿景的表达与描述。[1]可见,办学主张是学校校长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落地的有效凭借,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是学校继承的依托、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厦门市华昌小学提出了“和雅教育”的办学主张,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尚雅”的核心理念,以科学管理为抓手,构建“文化”“师资”“课程”三大支柱,依托“学雅,拓雅,濡雅”三大课程体系,与时俱进,上下合力,书写“和而雅”“小而精”“雅而韵”的教育故事。
课堂是学校主张落到实处的第一阵地,也是办学主张落实的关键。基于此,学校积极进行和雅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全区“优质均衡”的大背景下,学校通过和雅教育的课程化、课堂化探究实践,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一、理念先行,确立和雅课堂的气质方向
“和”“雅”之间,“内和外雅,雅由和生,雅而大和,和雅通融”,遂成“和雅”。和雅教育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尚雅”的核心理念,注重营造学校干群之间和谐互敬、教师之间和谐互助、学生之间和谐互学、师生之间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培养生命舒展、个性发展、富有创见、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的和雅少年。
学校的办学主张与校长的教育哲学和办学追求有关。办学追求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品质,而办学品质必将影响学生未来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品质来自教学的追求,只有科学且坚定的教学追求方能让改革走得长远,走得稳健,为长期、持续、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思想保障和理念支撑。基于上述认识,在和雅课堂实践层面提出“一个目标,两个关注,三个转变,四个注重”。“一个目标”指的是追求“和而雅”的课堂景观。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师生互动热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创建富有底蕴,富有文化气息的课堂。“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教师的行为,教师应当仪表端庄、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充满热情、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引导,注重点拨鼓励。二是关注学生行为,学生应当坐姿端正、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准备充分、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积极质疑,互动共学,在多维互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实现深度理解。“三个转变”指的是课堂变注入式为问题式;变线性被动为多维互动;变注重知识为知识、能力、情感并重。“四个注重”指的是注重启发点拨,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交往,注重素养提升。
二、策略指引,提出和雅课堂的实现途径
办学主张落实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施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方法与途径。和雅课堂旨在培养和雅少年,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行为的熏陶与浸染,成长为有修养、有素养的少年。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提出实现和雅课堂的两大途径:一是基于问题,二是多维互动。其中,问题是载体,互动是形式。
(一)基于问题
在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问题意识、问题解决的能力、问题发现能力都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问题往往是课堂推进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好课应该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因此,应该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2]如果教学所围绕的问题来自学生,那么问题的作用会加倍,因为学习成为他们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由问题引发的求知欲与学习动力得到增强。培养有素养的和雅少年,首先应当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和雅课堂是一种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这是培养有素养的和雅少年的重要保障。
(二)多维互动
和雅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思维交互,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相关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化融合,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能学、我乐学”转化。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的力量,而是育的力量,化的力量,爱的力量。和雅课堂应当催生教育中的“春风化雨”,追求教育中的“以爱育爱”。简而言之,和雅课堂是一种注重互助、注重互动、注重互爱,倡导交流、倡导分享、倡导共进的课堂,这是培养有修养的和雅少年的重要基础。
三、主旨突显,探索和雅课堂的教学模式
基于办学主张,学校从聚焦课堂变革开始,探索教与学的行为改变,追求课堂生态的一致性、教学效益的最大优化,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比较稳健的方式是“从有模走向无模”,通过集中探索、研究,提出和雅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流程。(如图1)
(一)创境激趣,质疑导学
这个环节旨在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多元形式创设情境,其内在包含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问题,通过有价值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引导质疑问难,启迪自主学习。
图1
(二)互动共学,探究释疑
这个环节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他们与同伴互动、交流,共同研学。在共学过程中,呈现样态的是多维互动,是组内、组际、师生、生生丰富而多向交流的形态。共学的载体是“问题”。教师应相当关注互动中的互动质量和学习效果,关注课堂的交流是真诚的、充分的、深入的,让课堂实现真互动、真交流、真习得。
(三)汇报展示,点拨提升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展示互动共学的成果,以达到培养思维、锻炼能力、培育修养的目的。
1.展示的类型
(1)小组内小展示,互动分享,协同修正成员之间合作探究的成果;(2)班集体大展示,组际或班级层面展开分享,培养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以及尊重、对话、协商、妥协、沟通等良好人文素养。
2.展示的点拨
共学成果的展示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评价,促进二次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是让学习走向深处的关键。对于方向正确,深度不够的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向深入;对于难度较大,学生一时无策的问题,教师要造阶搭梯,指点思路;对于指向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发散聚合,训练思维;对于出现错误认识的问题,教师要追源化错,转变认识。
(四)当堂检测,引发新疑
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应当关注课前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其次,应当设计适当、适量、适度的课堂练习检查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堂堂清、人人清。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理智欢乐。再次,应当让课堂在教师引导下走向新的“高地”,即引发对新的知识点的质疑探究,让研学走向延学,而这也将成为下次新课的“预学”,从而走向一轮新的“预学—研学—共学—延学”,以此促进学生修养的提升、素养的提高。
四、学科建构,推进和雅课堂的有效实施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媒介和桥梁,教改理念的落地需要有相应的课堂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4]因此,在探索和构建教学模式过程中,学校鼓励创新,倡导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调整—再实践的教学实证过程,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和雅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和雅数学课堂”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前初疑,课中质疑,到课后再疑,让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推进课堂的进程。教学呈现出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的教学样态。以《认识分数》为例,学生在课后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有比1 大的分数吗?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探究延学,到下一次课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成为新一轮的预学。研学和共学就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不断深化。
“和雅语文课堂”同样注重问题意识,借助“质疑点”,实现学生“能力点”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读思达”(阅读、思考、表达)内容的同时,更为注重表达的方式与情感,培养学生彬彬有礼、言美行雅的行为方式,谦和儒雅的性格,求真蕴雅的学习气质,进而发展学生的修养。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该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的“三问”,由浅入深:一问为何不取?二问为何不动?三问有何发现?问题基于学生而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由读懂文本到读活故事再到发现写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图2
“以和养德,以雅导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质,设计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和雅课堂的教学流程图(如图2)。例如,在《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的教学中,以杨叔叔的苦恼这一案例,升华思想,强化导行,让学生能够积极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尽一份家庭成员的责任。在随堂检测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使课前问题得到解决,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综观学校办学主张课堂落地的实践过程,课堂改革需要立足课堂、扎根课堂,需要扎实研究、扎实推进。课堂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思考、谨慎推广。办学主张课程化、课堂化,学校走过了近三年的探索历程,期间总结的经验包括课堂改革应当沿着“理念先行(思想化)—策略指引(策略化)—构建模式(模式化)—学科建构(学科化)”的路径,不断尝试、调整和总结。课堂改革道阻且长,唯行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