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立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主题教学设计

2020-10-21林彩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素养

林彩英

(平潭城中小学,福建 平潭 350400)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窄化,学生学习方式僵化等问题,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不一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团队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视为“以达成‘语文立人’为核心思想”。[1]在主题教学前,一直存在单元教学,一些研究指向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设计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根据一定主题展开探究叙事的活动,它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2]新形势下的单元教学,摒弃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做法,为课堂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效路径。[3]然而,单元教学依旧在“语文立人”上走得不远。如今部分学校,尤其是低年段,在探索大主题教学,这是因为低段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常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确立教学范畴。基于核心素养,依据明确的教学主题,充分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学生认知发展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重组,形成若干个教学阶段,成为新的教学结构——大主题教学。

一、大主题教学设计的缘起

主题,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文章或作品所反映的基本观点,二是广义的题材概念。本文所指的主题,乃是后者。当前小学阶段开展大主题教学有三点主要意义:首先是符合课堂教学发展的追求。随着从教到学的课堂革命的转型,以学为中心,逐渐丰富成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三大基本观念。[4]这是以学生、学科和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因此特别关注学科建构的学生和学习的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应该与学习的认知规律紧密相关。其次,核心素养迫切各种落实探索。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抓手不清晰,一来学生核心素养是从大的方面,从学生,也即人的角度来阐发核心素养,重在课程角度实施;二来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没有修订,语文学科是否可以沿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落实核心素养的迫切要求来说,小学阶段探索大主题教学设计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最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比较明确,一个学期的教材中往往蕴含大主题,使得整个学期可以围绕一个大主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大主题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大主题是相对以前的单元主题而言。大主题往往有两个表现:一是同一学科的跨单元性,二是不同学科的跨学科性。从主题来说,更多的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征;从两跨来说,主要是围绕学科性。因此,小学阶段的大主题教学设计,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瞄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规律,针对小学阶段的教材和学科,以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大主题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大概念。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大主题教学设计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核心素养的建立也应该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偏弱,以一年级为例,认知能力表现为上学期偏“知名”,下学期偏“描述”。“知名”就是知道它是什么名,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还有学校、家庭的各种事物和人,一年中的一些重要节日等。认知这些名也是名词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认知事物从知道它是什么这个最朴素的认知开始。下学期的认知性就稍微复杂些,不仅仅知道是什么名,还涉及描述这些名。如第一课中,春风、夏雨、秋霜、池草青等都有这样的特征。最后一单元的《动物王国开大会》,涉及通知,通知要描述清楚,就要有时间、地点、通知事情、通知对象、通知人和通知时间等要素,对描述的要求越来越复杂。

二是大生活。问题情境常常来源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大主题教学设计特别关注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周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比较系统地认识周围的人事物,从中建构自己。如语文学科涉及到学生的校园、家庭、节日、四季等生活,这种生活不是某个具体学生的个人生活,而是一种大生活,一种集体或中国人的生活。一年级第一课就是天地人,这是认识事物和人的最精简的表现;第二课进一步认识数字和金木水火土、时间等,识字和语文性蕴含其中。整个小学一年级,可以从生活角度来看待语文学科教材的编排,从而为大主题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跨单元。大主题性和以前的单元主题的不同点在于跨单元,从同一学科跨单元来看,是由不同单元组成的大主题。因此对于小主题来说,可以表现为生活性、学生性;而对大主题来说,就偏认知性。从跨学科来看,如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生活、科学等学科,都表现知名和确定名的统一性。比如数学第一单元是“位置”,之后认识1-10 的数和认识图形,这种最简单的认识就是从名开始。

三、大主题教学设计的策略

明确了大主题教学设计的缘起、内涵和特征,在实践过程中,要面临如何开展大主题教学设计的问题。现以统编版小学阶段一年级上学期为例,为大主题教学设计提供目标定位、整体构思和设计反思的案例分析。

(一)大主题定位

所谓学科育人,在本文是“语文立人”,必须要有中间环节。这里的中间环节是生活和素养,即学科教生活,生活育素养,素养立人。因此,确定大主题的定位,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的价值。学科与学科素养紧密相关,以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突显其工具性,教学也比较碎片化,字词句段训练渗透在每一课。从统编版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既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便教利学”,又围绕阅读与表达系列,尝试构建语文学科的训练序列。[5]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可以从大概念性角度来定位大致的学科素养。这种学科素养要足够抽象,才能辅助同年级其他学科来确定,以此作为一级主题。二是指向学科相关生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和生活紧密相关,但学生的生活范畴太大,由生活去定位大主题,会过于无边际。因此,可以通过学科相关的生活来定位二级主题。比如,一年级上下册,语文学科涉及的生活主要是上学生活、自然生活,时间方面涉及季节相关的生活。三是依靠教材支撑,跨单元实现大概念性和大生活性的一二级主题。可以将同一年级上册或下册进行按主题分解。(见表1)

表1 统编版一年级大主题定位

(二)整体构思路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未来高考主要考察“四层”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这四层内容同样存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中。通过整体构思,理清各年段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大主题教学设计不走弯路的关键。具体来说,每个二级主题都可以按照“四层”进行教学设计。

1.核心价值:大主题基于教生活的大情境

核心价值是指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后两者,少量涉及政治素质。在大主题的一二级主题中,一级主题更多的是科学思想方法,如“知名”“描述”;二级主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可以渗透道德品质核心价值。如传统中国春节,涉及过年的习俗和道德要求;校园生活,涉及上学的道德品质和校园生活的礼仪和纪律等。

2.学科素养:教学勾连生活情境,抓住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合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即使是大主题也要分解,二级主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材文本和材料上。但这些文本和材料,有些并没有问题情境,有些问题情境离生活实践较远,故而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进行补充。比如《秋天》一课,许多城市的学生没有见过大雁,也没有仔细观察过树叶黄了等秋天的生活细节。这就要求教师补充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勾连学科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秋天》,误以为秋天就是文本中的样子。祖国大江南北,大雁往南飞的特殊生活场景,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看到的,有的地方秋天树叶根本就不会黄。所以要透过文本,进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才能抓住学科素养,把真正的语文教给学生。

3.关键能力:活动突出完整的大过程

关键能力是指学习者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这些能力已经在教材中得到较好的展开,并且是按照单元进行铺陈的。在大主题教学设计中,这些能力不是分开的,而是综合起来的,是整体设计的。比如课文文本教学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可以进行,整个活动要突出完整的大过程性。

4.必备知识:学习建构系统知识网

必备知识是指学习者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除了课标中的文字语法和修辞知识,还包括生活的认知知识。由于以主题来教学,教材就是一个例子,从教材中学到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应该拓展到生活情境中,并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网。以一年级上为例,可以为学生构建上学、人事物和自然(季节)三个领域的知识网络,这些知识网络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

(三)设计反思

1.教材重组与补充要适当

主题确定需要立足语文学科本身,也需要在同年段学科间寻找依据,找到同一大主题的依据和边界进行构建。在统一的主题下,强调以课内“定篇”为主,适当拓展课外,一篇带动多篇。通过一篇的学习,达成深度的学习的目的,拓展到更多的课文和生活情境的学习,完成某个主题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整合学习,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由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故而原有教材的单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整,甚至打破原有组元,组建新的教学单元。

2.教师立场和角色要适应

教师要完成这样的大主题教学设计,就要从课时视角向“语文立人”视角转变,跳出零碎的知识点,立足全局视野,重新审视、组合教学内容。大主题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师素养和教学理念的极大挑战,促进教师对教学立场和角色的适应,推动其育人素养的发展。在大主题教学设计下,教师立场和角色要尽快适应,否则部分教师还是会新瓶装旧酒,将全局的视野变成小操作,将大主题变成小主题,将小主题变成知识零碎操作。

3.教学穿插和调整要适当

在设计语文大主题教学时,要遵循母语学习规律。具体执行课时教学时,不一定要每个主题讲完才能开始下一个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穿插。最保守的做法是保持现有的教材体例,按照顺序讲课,但是教授到相应的课文或语文活动时,引领学生回到一级和二级主题上。积极的做法是重新调整教材教学顺序,重新设计课时,提高各主题的四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