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引领: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探索与实践
2020-10-21洪延平
洪延平
(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107)
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的提出,传递的是区域教研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区域教研一般由区进修学校教研室负责策划、组织,长期以来与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存在一定的分离脱节现象,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以及管理的协调性,导致“1+1<2”的管理效应。近年来,厦门市同安区小学语文区域教研尝试以主题教研为引领,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与指导力量有机融合,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培训是抓手,整体思考,系统建构,逐步构建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的活动模式,打造区域教研新样态。
一、深入调研,确定教研主题
多年来,同安区小学语文教研缺乏整体设计,主题性序列化专题研究明显不足。明确的教研主题能聚焦内容,盘活资源,提高“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的实效性。因此,构建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教研主题的确定是关键。教研主题必须是经过深入调研后,对区域教研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聚焦。一个教研主题一般可以提炼为一个关键词,或是一句话,比如近几年同安区开展的系列教研主题“略读课文如何教”“聚焦重点段”“学着课文写”“提升阅读力”等。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教研主题的确定,通常需要基于以下四个要素。(如图1)
图1
第一,把握小学语文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要了解当前学术界关于基础教育的实践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动态,掌握小学语文相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意识,由此寻找具有创新意义、核心技术含量高的教研主题。[1]例如,2008 年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在南昌举行,一堂颇受观课者赞赏的略读课最终落选特等奖,由此引发了全国教育界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略读课文的性质和定位,深入研究略读课文课型的教学价值、教学模式,2008 年,同安区教研室将“略读课文如何教”确定为小学语文区域教研的教研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教师学习大量的专家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通过两年的研究,初步探索出略读课教学的操作要则和教学范式,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二,把握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前沿。教研员要长期关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等基层实践突显的重点、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强化“研训导一体”区域教研的问题解决意识,由此寻找具有实践意义,突出问题解决的教研主题。例如,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试卷的框架结构、测试的形式和内容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测试的比重加大。通过试卷观察、下校教研、教学视导、教师访谈等方式的调研,教研员发现同安区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的测试。由此,2018年,同安区小学语文区域教研确定了“提升阅读力”的教研主题,把基层教师迫切需求的实践问题转化为区域教研内容,在教师的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之间建立超链接,体现教研的针对性、实践性。
最后,还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教研主题”是否为区域教师所需求;二是现有的能力和资源是否能满足活动需求。
二、设计方案,落实整体规划
主题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研方案设计,可谓是“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的行动指南,即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角度,对主题教研的各个核心要素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分析、计划和部署。
例如,2018 年,同安区确立了“提升阅读力”小学语文区域主题教研,建立以提升学生阅读力为中心,以学科教研(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以片区联片研讨为助力平台,以项目式培训和专题性科研为推动的“研训导一体化”的教研模式,着力研究提升学生阅读力的新思路、新策略、新途径。区进修学校教研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教研主题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对教研主题、目标、课程、模式、步骤、预期成果等相关问题进行细化安排,确立了以“提升阅读力”为主题的项目式培训和专题性科研的具体内容。将全区28 所直属校、中心校分为六个片区,分别成立六个项目研究小组,每个项目由龙头校骨干教师担任主持人,同时设立2 名核心成员,6-10 名实验教师。各研究小组在教研员的指导下,立足片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现以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片区计划为例(如表1)。
表1 同安区小学语文“提升阅读力”主题教研区研讨一览表(第二阶段)
“提升阅读力”为主题的项目式培训,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知识和方法的有力支撑,同时,教育科研的助力,促进教师的学习积累、实践探索和反思提炼,实现研修成果的物化、深化和内化。明晰的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方案设计,系统形成了整体、立体的网状研究格局,实现了研究过程的整体规划。
三、主题引领,实现课程开发
小学语文教研的本源应是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以解决学校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为主的研究活动,区域教研应是融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实践性研究。因此,整体思考,系统建构,形成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化架构体系尤为重要,其关键是课程设计。
例如,2016 年,同安区小学语文“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的主题为“学着课文写”(如图2)。如何发挥主题引领作用,为教师绘制一份具体的行动研修导图,架构科学的课程化体系?图中的八个课程模块组合便是主题引领下的课程设计。
图2 学着课文写
1.专题培训——根据教师需求,立足实际,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学着课文写”的实际概念,加强研修的问题意识,以培训助力教研,帮助教师形成第一次的认知建构。
2.阅读专著——带着培训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共读刘仁增《课文细读》《语用》、童喜喜《读写之间说为桥》等教育专著,掌握教材研读的方法,找到读写之间的连接点,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思考,形成第二次的认知建构。
3.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指导片区开展小课题、小项目研究,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变被动牵引为主动发展,以科研带动教研,用科研的思维深化主题教研,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
4.课堂实践——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把先进教学理念作用于教学行为。指导教师立足课堂,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观察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实践智慧。
5.课例研修——把课题研究和课例研修相结合,倡导教师带题上课,带题研讨,提高课例研修时效性和课题研究针对性。同时,引导教师通过反思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行为,发现有效教学的规律性知识、实践性认识和个性化经验,以篇达类,即由一次课例研究带动一类课例研究,建构和改善学科教学知识,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
6.区域交流——构建区域交流平台。比如,定期开展区级科研专题评选、片区优质课例观摩等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研修成果,提炼教研意识。
7.总结展示——活化成果共享机制。在教研、科研、培训活动中,发现和研究细节,进行教学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提炼经验,实现教育教学的理性提升。
四、总结提炼,推广成果应用
教研活动的价值在于成果的应用。围绕教研主题,引导教师进行“跟进式”实证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使研究的成效和成果趋于理性和成熟。同时,指导各片区梳理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案例,编著专辑。近年来,区进修学校先后指导全区小学语文教师汇编《略读课文如何教》《“聚焦重点段”——100 个优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着课文写”优秀教学案例》等成果集,以共享为机制,以成果为载体,深化“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的成果提炼和交流,不断将成熟、优秀的研究成果在区域内推广,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主题引领下的“研训导一体化”区域教研,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方式的综合性、过程的阶段性以及管理的协调性特点,盘活了区域教研的各个要素,有效整合了培训、科研、教研等资源,有力催化了区域教研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价值追求的重新定位,实现了研究内容的主题确定、研究过程的整体规划、研究价值的多元开发以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创立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形成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区域教研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