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术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

2020-10-21崔彦江付立新马子龙张书钦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后踝踝骨踝关节

崔彦江,付立新,马子龙,张书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 102618)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伤,多因暴力扭伤引起.患者踝关节骨折后踝部皮肤青紫、肿胀,不能行走,行X片检查可见踝关节畸形,踝关节出现明显压痛.踝关节是人体重要负重关节,在骨折后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很容易在治疗后出现关节僵硬、疼痛、肿胀、走路不稳等情况,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Ⅲ、Ⅳ型踝关节骨折多是由于暴力过大致使距骨撞击胫骨下关节面后缘,使距骨向外侧移位,强大暴力使内外踝骨折的同时又使距骨向后撞击胫骨后缘,最终导致三踝骨折[2].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临床上针对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入路、骨折部位复位顺序存在较大争议[3-5].本研究选择186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探讨其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86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治疗的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其中,实验组男52例,女41例,年龄15~63岁,平均(44.81±5.07)岁.骨折致伤原因:外力撞击伤33例,高处跌落伤28例,扭伤23例,其他9例;骨折分型:Ⅲ型51例,Ⅳ型42例.对照组男53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平均(45.31±4.92)岁.骨折致伤原因:外力撞击伤34例,高处跌落伤27例,扭伤24例,其他8例;骨折分型:Ⅲ型52例,Ⅳ型41例.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的实验标准,经审核同意后进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第一次发生踝关节骨折;三踝骨折,后骨块发生位移,且位移量在2 mm以上;在骨折后48 h入院治疗;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实验;对手术不耐受;并发肝肾功能障碍.

1.2 方 法

手术前建立静脉通路,行全身麻醉,连接各种监测仪器.实验组采用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即在患者腓骨后缘与跟腱外缘之间的位置入路,在X光透视机直视下进行后踝骨折部位的复位,使用克氏针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然后使用T字型钢板进行骨折部位固定,外踝骨折采用直型重建钢板固定,内踝骨折采用半螺纹松质骨钉进行固定,完成三踝骨折固定.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即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入路,外踝骨折采用直型重建钢板固定,内踝骨折采用半螺纹松质骨钉进行固定,后踝骨折部位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完成三踝骨折固定.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3 d指导患者开始非负重关节锻炼,5~10 min/次,6~10次/d,手术7 d后开始负重关节锻炼,1个月后开始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

使用Phil-lip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分别从患者临床评分(100分)、术后骨折复位评分(35分)、骨性关节炎评分(15分)分析患者术后踝关节恢复情况,共150分;患者踝关节愈合分为愈合优(Phil-lips评分≥140分)、愈合良(140分>Phil-lips评分≥131分)、愈合一般(130分>Phil-lips评分≥121分)、愈合较差(Phil-lips评分<120分),愈合优良率=[n(愈合完全)+n(愈合良好)]/n(总例数)×100%;使用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分别从患者功能、疼痛、力线角度分析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Phil-lips踝关节功能评分

实验组Phil-lips踝关节功能评分及骨骼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t=6.319,t=9.653,P<0.01).见表1.

2.2 踝关节愈合情况

实验组愈合优良率为92.47%,对照组愈合优良率为78.49%,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0.755,P<0.01).见表2.

2.3 AOFAS踝-后足评分

实验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6.936,P<0.01).见表3.

表1 Phil-lips踝关节功能评分及骨骼愈合时间Tab.1 Ankle function score and bone healing time of Phil-lips

表2 术后踝关节愈合情况Tab.2 Ankle joint healing after operation

表3 AOFAS踝-后足评分Tab.3 AOFAS ankle posterior foot scores

3 讨 论

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三踝骨折,即内踝、外踝、后踝关节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折或骨裂[6],研究[7]发现:踝关节受力面积较小,在机体正常负重时,踝关节在单位面积内承受的重量更大,一旦出现踝关节骨折,会导致患者机体受力不均匀,加重其他骨关节负担,容易伤及其他关节部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临床上Ⅲ、Ⅳ型踝关节骨折后常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方式,但这一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存在较大争议,一些学者[8]提出,患者发生严重的三踝骨折,且后踝骨折面积较大时,若采用传统手法闭合复位而不进行固定,治疗后距骨易发生半脱位,造成预后不良,所以若患者后踝骨折面积较大、较严重时需要行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术,从而保证后踝骨的术后愈合效果.

本研究实验组患者采用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即先行后踝骨骨折块固定,然后再行内外踝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先行内外踝固定,然后对后踝进行手法闭合复位.结果表明:实验组愈合优良率为92.47%,对照组愈合优良率为78.49%,实验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0.755,P<0.01);实验组Phil-lips踝关节功能评分及骨骼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t=6.319,t=9.653,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6.936,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发生三踝骨折后,如果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即在内外踝固定后,对后踝仅进行手法闭合复位的治疗效果远低于先行后踝骨骨块固定,再进行内外踝固定的手术效果.

踝关节主要是由骨性结构、关节囊、韧带及肌肉组成,骨性结构主要包括了胫骨下端、腓骨下端及距骨[9].后踝又被称为胫骨远端后结节,是Volkmann三角向外延伸部分,能够有效增大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降低胫距关节单位面积压力,对踝关节负重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作用[10-11].当踝关节因暴力扭曲发生严重骨折时,会造成胫距接触面积减少,关节负重点发生较大变化,踝关节不稳定,同时还可以造成后踝骨骨折、位移.当后骨块位移量在2 mm以上时,采用传统手法复位而不进行固定对预后效果影响较大,而采用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术并配合内外踝固定治疗能显著提高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经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且患者的踝关节、后足功能恢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后踝踝骨踝关节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踝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经后内侧和后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内踝后踝冠状位骨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