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名师,做教育中的思考者

2020-10-20范舒宇

读天下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考者德育

摘 要:走近大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而在这件最值得的事情面前,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孜孜不倦,勇往直前。

关键词:阅读名师;思考者;德育

一、 立德树人,在教育实践中思考

“教育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儿童,这意味着理解、包容、研究儿童的差异性,建立儿童各自需要的学习成就,帮助不同的儿童进行适合的脑力劳动是老师首要思考的课题。

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而合理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每个孩子的发展各有所长,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并未这种差异性的需要提供帮助与引导,孩子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积极探索分层教学策略,期待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适合的、需要的发展。

儿童总是有求知欲和好奇心,从信任的人那里了解世界,从善意的引导中发现世界,在博学的肩膀上探索世界。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儿童。老师要学会建立学生的自尊感,维护好学生的尊严,他们才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融入课堂,有兴趣听听保护他的人怎么说。上学期期末,我为一名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颁发了进步之星的奖牌,并告知所有的孩子为什么他获评进步之星,进步在哪里,这名学生喜悦的神情让所有同学倍感羡慕,我想给孩子一点希望,给孩子们一些思考。蘇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更加坚信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人格上的欢乐。有人会说,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岂不是相当繁重的工作?这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在做的事吗?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他那样伟大的教育家,至少我们可以努力靠近。

二、 开卷有益,阅读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教学中实践,在教学后反思,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一)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读书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能上出一堂好课?苏霍姆林斯基举例: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那么,究竟怎么样来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日积月累的阅读,深厚的学科素养才是教师立足课堂的根本。如何备课?我找到了答案,也看到了不足,更寻求到一个全新的开始。

(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阅读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生命线,更是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关键。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读适合他的书是老师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条建议中都提到,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片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颠覆了对后进生辅导的思考,我们常常陷入“立竿见影”的补课模式当中,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急功近利的补习只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需要的是思考,而他们读的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越。有计划的、有指导性的、有组织地让学困生进行阅读是老师需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不仅仅针对学困生,阅读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获取新知识就越容易,知识的拓展与补充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联结。阅读越多,学生筛选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越深刻明晰。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拓展与转化,才是培育具有学习力学生的关键所在。

三、 学以致用,发展学生学习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多次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提升,发展学生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脑力劳动,激发学生思考。传统中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激发学生思维觉醒,善用资源,增强信息的整合、辨别、判断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具备新时代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当代教师面临的挑战。让知识“活起来”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师主导课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成为当下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力?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多问为什么;多设计融合性的动手实践类学习任务;还要有所教有所不教,像一幅画,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发挥性地填补;在课堂形式上多观察多感受,走进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建立集体的荣誉感,在集体学习中发挥各自所长。

读着作者给出的每一条建议,仿佛都在读自己,他回答着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这部教育经典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来自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这期间,他不断地实践并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一百条建议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沿着大师的思索轨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于教育教学规律本身,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在娓娓的讲述中,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相信通过阅读,我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也发现了太多的不足,更寻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全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雅艺.探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潜能生[J].长江丛刊,2019(11).

[3]尹彦齐.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旅行[J].贵州教育,2020(2).

作者简介:

范舒宇,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猜你喜欢

思考者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卓越的思考者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思考者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