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中渗透美育
2020-10-20陈先英
陈先英
摘 要:素质教育提出,学校课程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加大学生的美育教育,让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他们能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并实现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从学校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出发,深入探析当下美育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课程美育的渗透原则与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课程 美育教育 渗透策略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启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徜徉在知识海洋的同时,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且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校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作为中心环节,并将美育工作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全方面实现育人育德,开创出我国教育事业的新高度。
一、学校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是五育之一,是培养学生思想认知和道德素质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爱美意识以及创造美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比重。学校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德智体人才,就需要加大美育教育的渗透力度,将美育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美育教育进行全方位落实,并在此过程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整合,让学生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具备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学生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倾入理论知识当中,一味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略了学生的美育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灵素质和专业知识不相匹配,学习能力和逻辑能力较强,但是在科学意识、道德情操、心理素质以及科学意识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的人生轨迹出现偏离。因此,学校美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为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在理论知识注入的同时,还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充分认识美、感受美、创作美,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1]。
二、学校课程中渗透美育的原则
(一)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课程教学首先要注重美育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的融合,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高质量工作格局,然后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美育教育融合到学生习生活日常中,打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宣传美、创造美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师生在这一浓厚氛围中全面推动美育融入学生的“微生活”,为学生真知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让其具备美好的心灵品质。因此,学校要紧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坚持教书育人和以人为本,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最后,要抓紧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要全方位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清晰美育工作的具体责任。而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教师认真做好美育工作,在教育工作当中做到全局掌控,在治理体系中突出“美育要求”和“美育责任”,这两点对提升课程美育教育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教书育人协同发展原则
学校教师要坚持精致、精细、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内容、丰富形式[1]。首先是要构建更为精致、细致的美育工作平台,对育人平台体系进行全方位优化。然后充分依托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育人平台,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学习的整体协同发展,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结构。尤其是在美育教育方面,要把美育教育建设摆在首位,在工作格局、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动美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其次要采用更加精细的美育工作方式,各个学科的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是美育的核心对象,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这就需要教师用更加亲切热烈的方式服务学生,将工作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当中,把美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和美的品格。
三、学校课程渗透美育的困境
(一)美育针对性不强
课程美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较弱,主要表现为美育和课程没有较大的联系。很多学校都会将美育和科目作为两种课程分开指导,认为美育就是思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美好品德的塑造,和知識、技能的获取无关。教师和学校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直接导致美育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让美育和学科教学成为学生今后成长的有效助力。此外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美育手段较为落后,还是采用的传统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这会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反感。
(二)教师自身缺乏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校教师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这就导致当下各大课堂普遍存在一种情况,老师只顾着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两者似乎都没将美育放在心上。其次,教育中很少应用到新媒体和新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由于教学手段的原因,甚至会对计算机网络产生一定的反感,这种反感来源于担心学生对多媒体产生依赖,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殊不知这种守旧的教育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导致学生思想上故步自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且在实际学科知识获取过程中,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缺乏对美育的认识
教师和学生心里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认知偏差[3],美育不过是夸夸其谈,不切实际。有多余的时间还不如多学更多的课程知识,提升实践经验和水平。这种认知无疑是对美育极大的轻视,很难在美育教育中获得更深的领悟或者更大的突破,并且这一种管窥蠡测的狭隘认知,给美育教育的改革套上了枷锁。由于思想认知上的轻视,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不会给予重视,学生美好品质的形成停滞不前,最终很难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此外,学校美育教育方式过于传统,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方式还是采用“苦口婆心”的老一套,思想不够新颖且不论,学生会觉得其枯燥无味,根本不会投入到学习中来,完全无法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最后,新的教育工具、教育方法应用不足也是阻碍课程渗透美育的因素之一。
四、学校课程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策略
学校课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将教学的微观把握和教学本身具有的艺术性结合起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中。教师本身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进行认识美、感受美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知识和见识,并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间思想交流,能够极大地弥补传统教育缺陷,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获得审美升华。
(二)借鉴于心理辅导
教师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能让学生的思想或者心态出现偏差,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运用到美育当中,比如当下较为流行的心理咨询的共情技术、倾听方法以及正向引导和积极暗示等,这些方式都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发挥出其特有的情感功能,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理,使美育工作变得更容易让人接受。另外,还要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待,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将美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不断增强美育教育的可接受性,让学生充满获得感。同时还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与美育工作全面结合起来,实现美育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让美育工作体系更加充满时代感和吸引力[4]。
(三)组织学生开展美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学生热爱的具备高道德水平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美好道德品质的树立当中,再利用主题教育、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種实践活动,增强骨干学生的思想觉悟,让这些优秀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实现班级的美育宣传。其次是配优学科体系,夯实理论基石,美育渗透最为关键的课程就是立德树人,教师要想实现美育工作体系的优化,就需要将创新和改革作为突破口,和其他学科体系协同发展,既要抓好学科的建设,也要将其他课程的美育机会进行深度挖掘,全面推动“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转变,并将其作为基础,逐渐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四)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3],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新颖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变化和课堂过程的整改,让课堂教学在符合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创造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课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思想不能过于拘泥,让学生在获得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进而养成他们学习美好品质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无形地进行美育教育。而美育教育的具体提升方式可以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核心,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塑。事实上,课程教学要具有清晰和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逻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一些拓展性问题,将课程问题延伸至道德审美层面上,让美育内容和现实相贴近,但是又不局限于现实,能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只有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将理论知识和问题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避免既“不疑”也“不悟”,在此过程中获得道德品质升华。
(五)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从当前的课程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4]的新时代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转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成为主导者,教师作为引领者。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备美好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实现美育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实现国家意识形态目标和学生成长目标的有机统一。
结语
学习课程教学承担着重要的美育任务,课程教师要采用适当的策略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渗透,避免由于对美育渗透的重视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美育教育充满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升华道德情操,具备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美的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生.习题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9):14-18.
[2]杨金芳,周洁琦.小学生态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48-51.
[3]王国臣,王丽芳.试论新课程视野下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4):95-96.
[4]高爱玲.新课程下传统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科技,2010,26(11):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