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
2020-10-20倪羽佳
倪羽佳
摘 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这个幼儿教育阶段中,幼小衔接是每个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但通过对具体教学活动的观察,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教学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管理模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小学化”特征,并且极其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这违背了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违背了《幼儿教育纲要》中的基本要求。因此幼小衔接教学活动必须基于儿童视角,从他们的真实学习需求出发,在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做出转变。在此文章就针对“如何做好幼儿衔接教育工作”这个课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儿童视角 幼小衔接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阶段备受社会关注。而幼小衔接阶段又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关键的阶段,在很多家长眼中,这个阶段关系着幼儿是否能进入好的小学、是否能被安排在教学条件好的教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大多数幼儿园都会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形式来管理幼儿,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生活。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着重强调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来培养幼儿,而不是以单纯的传播知识为主,因此这种“小学化”倾向的幼儿教育是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的。若衔接得不当会加大幼儿心理和生理的压力,会让他们对小学产生误解和抵触。若是尊重幼儿的特殊性,开展科学化的幼小衔接工作则会让幼儿更加期望美好的小学生活,也会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做好幼小衔接至关重要。
一、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的内涵分析
(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每个儿童在身心发育上都是不同的,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受到的家庭影响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是他们自身存在的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每一个儿童,也不能人为地去改变或者加速其发展规律。基于此学前教育要想充分地发挥出引领作用就必须尊重这些差异和特点,按照儿童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二)符合儿童对文化的接受和认知水平
对幼儿到儿童的教育需要对幼儿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剖析,并遵循文化发展的理念促进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全面的成长与发展。那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社会文化课程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的社会课程、社会教学资源必须符合幼儿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当下幼小衔接的问题分析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
教师始终以“知识传播的准备”作为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主要思想,普遍认为儿童入学前最重要的准备是学拼音、认汉字,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后不那么吃力。虽然大多数的教师和幼儿园都严格按照《教育纲要》的要求将幼儿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逐渐意识到了幼小衔接的准备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地转化成真正的教育行为,这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磨合的阶段。
(二)从家庭角度分析
家长的态度影响着幼小衔接活动的质量。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急功近利而超前训练,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致使幼儿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感觉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的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最终出现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有的甚至形成阻力,致使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倡导人本发展原则,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真实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比如在学前班的部分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接下来要上的课程有什么样的看法,他们希望用怎样的方式去上课,这样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喜欢的,从而在内心里就会支持和信任老师,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要有侧重点,学前教育階段除了教授必要的、大纲要求的部分简单的识字、拼音、计算等内容之外,教师一定要注重幼儿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收起贪玩的心理。比如可以要求幼儿独立背书包进校门、课上积极与教师沟通、发生矛盾时要想办法与小朋友和好等,让幼儿的思维、情感都能得到锻炼。
(二)创新教育模式
幼儿园与小学从教学内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方式,时间、空间都极为自由,而小学不同,它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科学安排课程,不能提前介入大量的小学知识,并且首要做的是及时逐渐向幼儿渗透一些时间观念、责任意识等。比如学前班的幼儿就可以开展有关“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认真完成活动内容”的训练,尽量在老师要求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喝水、如厕等活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随时提醒幼儿“10点了,我们要做游戏了”“11点半了,我们要吃饭了”“12点了我们要午休了”“下午3点半了,爸爸妈妈来接我们放学了”。这样在每一个活动中都用特定的时间来表示,有助于幼儿对时间的记忆。
结语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配合和共同努力。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活动必须从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出发,通过科学的课程安排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实现幼儿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仲梅.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课程[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
[2]杨静.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