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思考
2020-10-20刘春
刘春
摘 要:幼儿时期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启蒙教育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良的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幼儿教育中,融入并不是单纯地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是直接摒弃原有课程,而要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融入课程,让幼儿更好地吸收和接受。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我国公民在传统文化后的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特有文化,它还可以有效表达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具备教化人类智慧、心灵、风尚、情操的作用。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幼儿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思想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功效,另一方面对培养幼儿的老师和父母来说,这个过程也能让他们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对于文化的传承、文化体系的构建、文化的弘扬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分析幼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中华文化的传承应深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园的教师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融入其中,但是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教师在指导教育过程中偏重知识而忽略了精神内涵教育;重继承、模仿,而忽视了创新;没有做到在学生的各个层面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家长、学校、社会的重心放在了应试教育上,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几乎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导致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对优秀传统文学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匮乏;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时不注重创新,更多的是效仿别人的教育模式,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而实际的收获甚少;很多幼儿园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是短期的,比如短期兴起的京剧风,在这个过程虽然能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知识,但是没有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还是比较片面。
二、明确幼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采取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与方法,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中,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进来,而是让幼儿通过课程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并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加深对优秀文化的印象。可以采取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与节日活动的融合,针对元宵节,可以开办元宵节花灯制作评比活动,在活动期间,学校里会悬挂由家长和学生一起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花灯,不仅能够装饰校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在活动期间教师也借此机会向学生们介绍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在国庆期间和端午节期间,学校都会组织一定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好这样的机会,组织端午节文艺活动、端午节美食活动、端午节民俗体验活动等,学生们既能成为活动的宣传者,又是活动的体验者,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更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与游戏活动的融合。幼儿们都很喜欢和游戏相关的活动,将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游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有效果。比如“老鹰捉小鸡”“打陀螺”“踩高跷”“跳皮筋”等游戏,户外活动的话,可以选择“扔沙包”“丢手绢”等游戏,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这类游戏,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对游戏的规则和由来、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介绍给孩子,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有效果。
三、优化幼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盲目地进行,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有效地开展。
例如:在幼儿教育中突出幼儿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就要基于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点来进行合理的活动选择。对于小班学生来说就该选择趣味性强的寓言、童话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中班学生已经开始用表情、动作来表现自己,就应采用含有较强传统文化要素的舞蹈、音乐来进行教学;对于求知欲较强的大班学生,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育中还应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就会影响幼儿教育的文化传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就会制约中华文化促进幼儿教育的功效,所以最先应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让他们通过网络、读书、培训等增加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启蒙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要培养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感染学生,将这种热爱的感情傳递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同。
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连续性。幼儿的教育是全方位、全天候的,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中华文化的种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成为拥有传统文化的下一代,并继续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