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问题设计,适应学生差异
2020-10-20蓝宗志
蓝宗志
摘 要:学生的先天遗传、生活经历、学习能力、个性特点都不同,他们的思维力能、思维特点也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尊重学生个体思维的不同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问题设计时,尽量使不同的问题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多层次 学生差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互相作用的过程,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主动构建过程。由于学生的先天遗传、个性特点、生活经历、学习能力等都有所不同,他们的思维特点、分析能力也存在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尊重学生个体思维的不同特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问题设计时,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在初中数学备课过程中设计多样化的教学问题,促使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讲到“方案选择”问题的时候,我在任教班级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多层次问题设计:
根据下列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表,解决如下问题:
(1)如果一个月内存本地通话200分钟和500分钟,按方式一需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
(2)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分钟),会出现按两种计费方式一样多的情况吗?
(3)你能判断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划算吗?
这道例题是一个方案选择性问题,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就问题回答问题,在一个班上课的情况:对前两个问,学生理解得不错,第3问的三种方案选择的问题,由于此时还未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当部分学生,虽然上课听懂了,但课后作业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分类讨论,或者方案选择错误的现象,说明掌握得不是很理想。
为了弄清楚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我选择访谈了部分学生,根据访谈情况在另外一个班的本节内容教学设计时,我重新调整了三个层次这个问题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 从感性上选择
从感性上选择,就是按学生据生活经验来选择,在了解两种计费方式后,做第(1)问之前,开始问学生两个问题:
问题1.大家都用手机,如果你平时手机用得不多,该选择哪种方案?
问题2.如果用手机通话时间长,又该选择哪种方案?
这样学生很快根据已有经验,能正确答出,学生感悟:计费方式的选择,与通话时间有关。
第二层次 从表格上感悟
待学生做完第(1)问后,教师用表(一)列出结果,让学生观察表格,并回答问题:
问题1:在通话时间分别是200分钟、500分钟时,选择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
学生观察出,通话时间是200分钟时(106>80),选择方式二更省钱;通话时间是500分钟时(200>178),选择方式一更省钱,结果一目了然。
问题2:在通话时间从200分增长到500分时,计费也由方式二省钱过渡到方式一省钱,在这个“过渡”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分界点”?这个“分界点”是多少分钟?
学生感觉到这个“过渡”的过程应该是连续的,这个“分界点”应该是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的情况,此时,学生感悟:选择计费方式的方案应该有三种情况。
第三层次 从数字(或式子)上感悟
学生已知道计费方式的选择与通话时间有关,于是在做第(2)问时,很自然根据两种计费方式,设通话时间为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解得当通话时间为362.5分时,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
此时“选择计费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问道:“你知道怎樣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学生已知怎样选择计费方式与通话时间有关,可以分三种情况:(1)当通话时间为362.5分时,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2)当通话时间大于或小于362.5分时,应选择两种方式中的某一种较省钱。学生可根据第一层次的感性经验,可在对第二层次中表格的观察基础上,知道应选择方式一。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又问: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于是学生在下面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学生甲:由于方式一计费的代数式58+0.24t中第二项的系数是0.24,比方式二计费的代数式0.4t中的系数0.4小,当t足够大时,小的系数0.24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所以,当通话时间大于362.5分时,应选择方式一,这种思考是基于对数字的分析得到的。
学生乙:我们可代入具体的数字来试试,比如,使t=500(一个任意大于362.5的数),分别计算代数式58+0.24t与0.4t的结果,可看出,方式一的计费比较低。显然,当通话时间小于362.5分时,应选择方式二,这是纯粹从数字上分析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课例的问题设计中我们总结出:习惯感性思考的学生适合“从感性上选择”;擅长直觉思考的学生适合“从表格上感悟”;平时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则适合“从数字上分析”,这样各种学生各得其所,选择自己乐于接受又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都能对这个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理解。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解决得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