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联系
2020-10-20蔡丙志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产物。他其中包含着与人们最为密切和直接的联系。也就是即源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也是人们思想世界物化的体现。从观念的角度来说,过去人们大都处在一种信息量较少的世界里,所以深深受着神话故事的影响,也是无法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理解世界的原因,对自然世界认知的不足,才会产生思想世界的无限开阔。作为现代时代的实用性产品多以固定模式下的机械产物为主,从而淡化了人与产品之间情感制造的关系。
关键词:民间工艺;汉画像石;花馍
一、民间工艺美术在宗教性中的联系
在早期的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包括汉画像石,玉器,青铜器等。而这些工艺品主要是用于丧葬习俗。因为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也促进了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而这些东西也是为了在人死后建造一个与现实一样的世界,用来使灵魂得到寄托。早期丧葬作品呈现出了粗犷,生动又规模宏大而多变的面貌。因此,在繁多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中,作品都与人的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汉画像石的表现方式
汉画像石作为陪葬古人的作品,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记录死者生前相关的生活事件,使死者在死后灵魂依然存在。《迎宾宴饮》画像石,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品呈现的是很多人集体设宴的场景,人数众多,房屋分大小两间。上层的宾客跪坐在饭桌旁边,饮酒交流。左侧人物似乎是在迎接客人的样子双手报于胸前做手势。饭桌右侧的人有的身体前倾,似乎想与主人近距离交谈,其他人端坐在后方。人物的面部十分粗淺的雕刻出五官面貌,但脸型各异。人物体态均有不同,但又都是同样的姿势坐着。图像下方是在迎接新到的来宾,站姿也是不尽相同。在画像一些空白处也添加了许多很小的人物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显得场面人说繁杂众多,一股热闹的景象。房屋上方的凤鸟图案,有的张开双翅,有的飞鸟脖子与身体缠绕交织在一起,也增加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通过这种手工的方式,再坚硬的石头上雕刻,能体会到手工作品的一种笨拙的稚气,借助着人物大小与房屋的位置关系,又表现出了场景的规模效应。这样现实世界的生活,对汉画像的制作和葬者死后的世界才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2)玉器的祭祀意义
不只是画像石,在玉器的发展中也表现出这种丧葬文化。在殷商时期的玉雕主要为礼仪祭祀所用,在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中,其生产力低下的缘故,对待稀有的自然物十分珍重玉石.通常由于玉石十分坚硬,所以大都用来祭祀祭天的用途,对稀有玉石雕琢,成为玉器,敬拜天神祖先。在当时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在玉石艺术上的作用也呈现为:雕琢成圆形的玉器,用来祭拜天神,方形的则是礼拜地祇。在《周礼·春宫·大宗伯》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个时期的玉器形态并不华丽,较为淳朴。如龙形玉雕,形态简单饱满,主要表现龙形蜷曲状,首尾相接的体态特征,借势造型。表现龙形出的动势,而不是对花纹的雕琢。
二、民间工艺美术与生活化的联系
(1)玉器生活化
到了东周和春秋时期,玉器从神性化的宗教祭祀开始越来越转向平民化,普及到民间。玉器的雕刻生产也逐渐普遍,多为民间传统的佩饰,玉礼器和生活用品为主。相较于商时粗朴,祭天之用的符号化的玉器相比,大都变成了佩挂,修身养性的玩物。之后也发展出了组玉佩,将多个造型各异的玉佩,用彩色的线串联在一起。
在西周到春秋时期,组玉佩形式发展的较为复杂,随着社会地位与礼仪,组玉佩在礼仪制度与服饰制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既是礼玉,又具有装饰的作用。随着社会制度越来越复杂,组玉佩在也成为了权贵的身份地位的象征。身位较高的人通常将玉佩挂于胸前,从前胸一直垂到膝盖出,佩戴这样的玉器,走路时会产生清脆的声音。随着步伐节奏的不同,也能体现出人的气质。多璜玛瑙珠是由玉璜与许多玛瑙珠以及小珠料组合而成,数量非常多。玉璜多为横置,两端上翘,其中也有竖置的玉璜。这类玉璜在西周时期较为多见,玉璜多为素面,到了春秋早期,玉璜的装饰花纹逐渐复杂华丽。春秋早期流行的组玉佩多是玉牌连珠组玉佩。其上端是一块梯形玉牌,下面连接着一串串的小玉珠,由玛瑙珠,玉珠,玉蚕蛹和一些杂料组成。春秋晚期时期,随着东周制度的逐步瓦解。在玉佩的佩戴上也不在系与颈部,而是多为系于腰间,在形式上,部件中的玉璜也被珩类器物替代,产生玉环,玉管之类的。
佩玉不只是佩饰的作用,到了汉代其还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道德规范,将“德”注入到玉器当中,如玉的湿润色泽,代表了仁慈,坚韧。以玉的质地,象征着人的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象征着正义公平,敲击时发出的清脆声,像是廉洁美德的象征。在汉武帝时期,由于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而玉德在儒学思想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汉代将其发展的更加完备。贾谊提出玉有“六理”。在《新书·道德说》中:“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徳之理也。”
(2)平民中的工艺品
在民间工艺美术发展中,对于平民化的民俗工艺,更多的体现在生活的用品上。
在淮阳玩具中有一种吹奏乐器埙。埙是古代用泥塑烧制出来的吹奏乐器,由于淮阳产的埙样子像梨,当地人会称其为小梨喽。小梨喽制作简单,先把泥捏成梨,然后晾干,做饭时埋在火柴盒里,饭烧好了,小梨喽也烧制而成,可见这种埙踪从产出本身就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制成成品也并非十分精美,具有着孩子的生气,有时也会在上面进行一些雕刻,增添了一些动物的气息。有的埙有时会直接制作成动物的模样,更有一种把玩的味道。
面塑作为民间工艺制品,多为过节祭祀使用。面塑吸取了许多泥塑的手法,使得面塑更具有面食艺术特征。形成面花,面人等作品,面塑源于中原地区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过去的时代中能把面粉等食物作为一种工艺品生产是一种十分奢侈的事情,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人们也会,十分用心,变化花样,把面馍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这样才形成了一种朴实生动与人亲近的情感,面塑最早形成于祭祀活动,在资源低下的时代,人们利用面来制作牛猪羊等动物形象来弥补资源不足,从而体现自己对上天的敬意。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玄宗朝,海内阴瞻,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发假果粉人面塑之属。”面诉与各地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最朴实的情感寄托的艺术形象。
花馍制作方面也会对其进行上色,呈现色彩绚丽的形态。也是由于山西大多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被黄土覆盖,植被色彩相对少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也促使了人们对色彩的渴望,而将其寄托于人们所创造的物品当中。
在这些民间花馍馍中,有许多也有着自己各自的形象的寓意,羊,鸡分别预示着财富与吉祥。在河南风俗中,媳妇儿生孩子要吃喜面,也要给姥姥报喜,生男孩的话就要送公羊和公鸡,女孩儿的话就送母羊母鸡,而且老家也要回礼,慢慢的后来用花模来制成一只羊或一只鸡来代替真羊和真鸡,形象也会做得栩栩如生,把报喜的心情寄托于其中。因此,在过去的时期中民间的手工艺品都是与人们的生活,观念息息相关,从而才体现出这些工艺品的文化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原民间工艺美术
[2] 山东博物馆官网
[3] 佩玉锵锵——漫谈历代组玉佩的演变
作者简介:蔡丙志(1994.12),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油画,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