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考古资料中的“天”与“地”
2016-05-09唐淼
摘 要:汉画像石直观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地域对同一寓意的表达有所差异。我们认为,汉画像石中不仅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人间和阴间的表达,也体现了一部分对仙界的认识,即“天”与“地”的因素。同时,不同的地域有着自己的传统表达方式。
关键词:汉画像石;人间;仙界
作者简介:唐淼,出生年月:1988年12月27日,民族:汉族,籍贯:西昌, 学历:硕士在读, 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3
汉画像石现保存数量较多,内容丰富翔实,是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精神思想的重要资料。现所保存下来的画像石与墓葬联系的较多,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对汉画像石所呈现内容的不同见解。以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阙来看,巫鸿先生认为其为进入仙境的们,提倡汉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升仙系统,而孙机先生近来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拟梳理几例汉代画像石资料,谈谈其中“天”与“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谈谈不同地域传统与图像表达之间的差异。本文中所谓的“天”泛指画像石中反映仙界、天界的图像资料,“地”泛指画像石中反映阴界或墓主人生前的图像资料。
一、关于棺椁前后两段图像的“天”与“地”问题
A:合江草山砖室1、2号石棺
该墓位于四川省合江县胜利乡菜坝村草山之上,于1987年发掘清理,1992年发表简报①。墓葬时代原报告为东汉早期,罗二虎先生通过考证后将其定为东汉中晚期②,墓室内放置两座石棺,分别命名为1号和2号石棺。1号石棺前端图像(图一)除双阙之外,无其他成分,后端为伏羲女娲交媾图(图二)。2号石棺前端主体图像亦为双阙(图三),与1号石棺不同的是其两阙间有一持戟武士,后端与1号石棺后端图像相同(图四),从寓意上来讲两棺后端图像应该一致。前端图像1号棺与2号棺相比虽然缺少中间人物持戟成分,但总体的寓意应该是一样的。此处位于石棺前端的双阙图像应该是代表我们所说的“地”,我们可以将整个石棺看作一个完整的空间,死后的人从前端进入石棺,在石棺中灵魂得以升华进而从石棺后端升天。石棺后端的伏羲女娲图像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与前端双阙所表达的意义应该不同。所以,我们认为此处的前端双阙图像即我们所谓的“地”的因素,后端伏羲女娲图像应该为“天”的因素。
B:新津宝子山崖墓
新津宝子山崖墓1号石棺③,其前端图像为双阙间一人举旗骑马(图五),马作行走状,这一图像现诸多解释为门前迎谒图,此图真的为门前迎谒图?我们先从其他迎谒图入手,通过对比来说明这一问题。前文我们所讨论的合江草山2号棺前端为两阙间有一持戟武士,此为门前迎谒的一种(图三)。长宁七个洞崖墓6号崖墓左侧崖棺前端图像为双阙间一人弯腰行礼,这也应该为门前迎谒图的一种(图六)。对比前三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这类门前迎谒图基本的要素为双阙,中间人物作迎接状。而新津宝子山崖墓1号石棺上双阙中间人物
图一 1号石棺前端图像 图二 1号石棺后端图像
图三 2号石棺前端图像 图四 2号石棺后端图像
作骑马状,解释为迎谒图恐怕有些牵强,在此,我们将其当作出行图的一种,双阙中间人物骑马应该为出行图的一种而不应该为门前迎谒图。石棺后端为伏羲女娲交媾图,与前述石棺前端所述基本相同。石棺前端出行图应该代表了墓主人走向墓室之内,为我们所说的“地”的因素,后端的伏羲女娲交媾图应该和前述交媾图相同,为“天”的因素。
C:山东济宁师专10号墓葬石棺
这批墓葬清理于1988年,简报出于1992年④。本处选取10号墓石棺南北壁进行相关讨论。北壁图像为传统的门前迎谒图(图七),双阙中间两个人手持戟相对站立,双戟交叉,两阙外各有一树木。南壁图像为仍为双阙(图八),阙中间一人持戟骑马而出,左阙上有一鹤站立,两阙外各有一树木。单从图像上分析来看,北壁双人持戟站立,应该是为传统的门前迎谒图,代表着迎接墓主人的回归,应为我们所说的“地”的因素。南壁图像寓意已经有了较大的升华,门中持戟骑马而出,加之阙上的鹤,鹤历来被认为是仙界的代表,所谓仙鹤,这里所代表的意思应该和天界或仙界有一定的关系,即我们所认为的“天”的因素。
图六长宁七个洞6号崖墓
图五新津宝子山1号石棺前端图像 左侧崖棺前端图像
图八 山东济宁师专M10南
图七 山东济宁师专M10北壁图像 壁图像
D:山东微山两城出土画像石
山东微山两城出土画像石数量较多⑤,本文选取其中图17、18一组两幅图像进行讨论。从孙机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得知两幅画像石分别为一石椁前后端图像⑥。前端图像刻门楼双阙,因素较为简单。后端图像为三重檐楼房,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人物”将楼房举托而立,“人物”形象抽象,与常规的人像不同,其寓意应与生人相异,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17号图像所表示门楼双阙因素单一,应该为人间或阴间所用之双阙,代表我们所说“地”的因素。18号图像从表面看来与17号图像无较大差异,但是其门左右之“人物”形象显示了它的特殊性,不应该表示简单的人间或阴间所用楼房,应该与仙界有一定的联系,代表了我们所说的“天”的因素。
图九 山东微山两城图17 图十 山东微山两城图18
二、地域传统与图像表达
从上面几例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四川地区与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对其寓意的表达有着各自的特点,这些因素有相同亦有相异之处,反映了我国汉代文化的统一性,在大一统的背景下,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之间又显现出自己的特点。
文化的统一性:从以上几例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汉代石棺(椁)画像石的一些基本因素。石棺(椁)前端主要为门前迎谒图,图一、三、六、七为典型的门前迎谒图,双阙间人物站立作迎接状。图九虽然只有门楼双阙,缺少人物迎接因素,但从总体上看也应该为迎谒图的一种,这些画像图像所蕴含的意义亦趋向一致,所有的图像都显示了受迎接人向内的趋向,应该为迎接墓主人从人间走向阴间,表示了我们所说的“地”的因素。石棺(椁)后端所表示的图像一部分原作为门前迎谒图看待,如图五,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图五、八所表示的中间人物应该皆是往外走出,无法将其与迎接因素相联系,且图八中左边门阙上有似鹤站立,鹤在汉代为仙鹤,为仙界的代表,这一点可以看出此类图形已经脱离了人间或阴间,有仙界的寓意。而四川地区的石棺(椁)后端多数为伏羲女娲交媾图,这一图像的寓意明显的表达了仙界的思想。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石棺(椁)后端图像应该为表示仙界的意思,与前端图像所表达的寓意截然不同,应为我们所说的“天”的因素。在对蕴含不同意义画像位置的安排上,四川地区和山东地区有着较高的相似性,这从一方面说明了汉代文化的统一性。
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化大一统情况下,受不同地域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亦显示出文化的差异性。在对“地”因素的表达中,四川地区石棺(椁)前端表示“生”的画像双重阙为传统形象的阙形状,而山东地区为一重阙,阙外各有一颗形象的树木,树木在此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四川地区的第二重阙。石棺(椁)后端图像我们前文说过代表“天”的因素,四川地区为传统的伏羲女娲图像,而山东地区亦为人物楼阙图,仅仅通过仙鹤和人物的外行来表示步入仙界的寓意。这些不同之处体现了汉代区域文化和地域传统的差异性。
注释:
[1]谢荔、徐利红:《四川合江县东汉砖室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4期。
[2]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巴蜀书社,2002年。
[3]转引自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第39-40页,巴蜀书社,2002年。
[4]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9期。
[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1982年。
[6]孙机:《仙凡幽冥之间—汉画像石与“大象其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