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据库原理与SQLSERVER》课程分层教学探究
2020-10-20赵新华赵丽娟
赵新华 赵丽娟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生源呈现出层次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很大。在《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分层教学模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自己更有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TP31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9-0113-01
1 分层教学的原因分析
《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是我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理论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两大内容,其中,数据库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数据完整性、数据库安全、事务管理、并发控制等。数据库应用技术部分以SQL Server为平台,介绍SQL Server中的一些实用工具;学习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的方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各种查询操作;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应用以及数据安全管理。但是随着自主招生、转段招生、普通高考招生等多种形式招生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生源趋于多样化,不同生源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也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以同一目标、同一要求的教学方法讲授这样一门理论和实践均很强的课程,容易造成差生“学不懂”、好生“学不够”的情况。如果采用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会使得每位学生能够各取所需,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分层教学的设计
2.1学生的分层。对学生进行了解是进行分层教学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在执行之前,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等,从而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本人所教授三个班级中,两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平行班级本人在他们一年级入学时就已经给他们讲授过前导课程,对于这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另外一个班级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段生,在上课前和多位前导课程的任课老师以及班主任进行了沟通交流。通过充分的了解和开课初期的摸底测试,最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学生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完全能自主学习;B类学生基础一般、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自主学习,并且人数最多;C类学生基础、理解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自觉性差。这个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水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层次。
2.2教学目标分层。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目標,既让学生学习有动力,又要让学生不放弃。以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可能性为基础,针对各个层次的特点,明确各个层次教学目标。具体如下:A类学生教学目标:针对他们应该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挖掘他们的潜力,加强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B类学生教学目标:针对这类学生要实际一些,在理论+实践的过程中,做一些基本的操作,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够举一反三通过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C类学生教学目标:要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掌握学习数据库正确的方法,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使用,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过程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对A类学生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要完成实训任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还要通过附加实训任务来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B类学生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实训任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完成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C类学生主要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训任务完成第一部分即可,通过图形化界面或者命令完成均可。
以数据库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数据库设计这部分的内容其目标就是学习设计应用数据库系统,在设计的步骤中,最重要的三大步骤是分析用户需求、利用E-R图描述概念模型、将E-R图转换关系模型。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前提,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尤其是分析用户需求是学生难以掌握,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用E-R图描述概念模型也是有一定难度,因为E-R图中的实体是通过对用户需求仔细反复分析才可能得到,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其类型需要反复论证才能确认,而且设计要从局部E-R 图到全局E-R 图,这个集成的过程也是要经过不断地消除冲突、消除不必要的冗余才能够得到;将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这一过程中,将实体与联系按照转换规则进行转换,尤其联系的转换,三种不同的联系其转换规则是不同的,综上所述,以上三大步骤的难度依次递减。在教学过程中,用案例驱动法分层次进行教学,以学生相对较熟悉的应用系统为例,例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客户订单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为例,A类学生要求从需求分析——E-R 图——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的规范化逐步完成;B类学生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文档或需求分析,然后引导他们分析其中存在的若干实体及其联系,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E-R 图,进而转换为关系模型。C类学生教师可以将实体、联系以及联系的类型描述清楚,要求学生建立E-R图,再转换为关系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先有E-R 数据模型,再有关系模型的逻辑思维,摒弃凭感觉直接得到关系模型的陋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自己更有信心,对学习更有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职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 黄英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
[2]分层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李卫盟 数码世界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