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考核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20-10-20王慧张芸香郭晋平
王慧 张芸香 郭晋平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课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而如何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合理评价,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探讨了形成性考核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与设计原则,并以高校专业课《城市生态学》为例,对其如何应用于专业课程进行探索,旨在有效发挥形成性考核与“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专业课程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情感、践行责任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Abstract: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u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How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n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The significance and design principl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evalua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in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to college professional courses such as Urban Ecologyisstudied, in order to play an active rol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nhancing knowledge, cultivating ability, cultivating emotion and fulfilling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formative assessment;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和教师的本职所在,只有充分运用好课堂,才能真正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的重任。此外,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强化本科教育着力,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合理有效实施本科教育课程考核,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势在必行。
一、形成性考核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的意义
(一)形成性考核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如何能被正确、合理、有效利用,是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形成性考核(Formative assessment)是相对于“一锤定音”的期末终结性考核(Summative assessment)而言[1-2],两者共为过程化考核(Process assessment)的重要组分,其注重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学习成效评价分解到教学全过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及时监督和引导,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不良学风、考风现象。然而现行的高校专业课,多以终结性评价具决定性占比(权重70-80%),形成性考核虽普遍存在,但效果明显欠佳、趋于形式化,此考核模式存在着如德育初衷难以实现、评价结果有失偏颇、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学风考风易于误导等诸多弊端[3],全面开展考核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评价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正确评价是
“课程思政”有效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基础,是提高专业课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我国向来重视思政教育评估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为考核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2017年至今,“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实践证明其在进一步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专业课建设,有效助力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切实功效,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举措[4],而正确评价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效果,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然而现有的高校考核评价标准的偏重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手软一手硬”,思政教育也因其效果衡量不易操作也常被忽视。
本研究以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利用形成性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受时空限制小等特点,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建立专业课形成性考核与思政教育效果考核耦合机制,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形成性考核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探索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考核与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有机融合设计,根据形成性考核与思政教育特点,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形成性考核的显著优势之一即为目标明确,坚持思政教育考核目标和专业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统一的基本原则,合理设置形成性考核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灵活设计阶段性的形成性考核时,可以结合新闻要点、社会热点等话题,与时俱进地融入隐性的德育元素,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挑战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旨在使学生明确专业知识学习目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成效,同时促使其提升综合素养,充分发挥专业课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
(二)多种应用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形成性考核也逐渐丰富,扩充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念+行为等多种模式,对于教学效果评价大有所益。如在授课班级内组织小组专题讨论,评价学生的知识归纳、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同时要求小组进行口头阐述或形成书面总结材料,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表达能力;教学情境模拟和教学实践则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校园活动侧重于校园优秀文化的传播及其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网上论坛与调查问卷则可以利用大数据归纳学生心理与思想动态;学生的笔记查阅则可督促其磨练文字表达功底,同时提高其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中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可以结合课程性质和专业所需,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构建学生自评和互评耦合教师评价的多元协同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以及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师生的沟通和联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我教育、反思和提升,而且能够避免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缺陷而造成考核结果偏离教学目标[5],以确保综合评价的效度和信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是PBL教学评估量表法[6],在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时,如何量化评价标准,使得评价结果避免差距过小或过大,同时又能够突出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其中的重点课题。
(四)多边沟通方式
师生能否进行有效沟通,不仅决定了在形成性考核中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及时的评价,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形成[7]。但在常规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一对多”的非平行交往模式,势必影响到教师评价的客观公平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合适的交流方式加强师生多边沟通。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课下主动联系学生,聆听学生的观点,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新媒体,用学生喜爱的新话语、新方式与其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促进教学效果。
(五)综合考核体系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要求既能全面兼顾,又要重点突出,因此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不可忽略终结性考核的重要作用。终结性考核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做出最终评定,检验教学成果最终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同时,终结性考核常在监考老师的监督下集中进行,杜绝了形成性考核中不易同步监控的弊端[8],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形成性考核权重占比,但占比不得过高,权重值以40%-50%为宜。在常规期末试卷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考核中,可以在常规题型中增加应用知识考核,加强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形成性考核在《城市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实践应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
《城市生态学》一般为高校生态学、城乡规划、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专业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树立生态意识,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调控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目的。
该课程的德育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国情,提高关注时事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并且能够将所学专业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统筹城市规模、资源、規划、建设、管理、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发展和建设,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持续性。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与“中国梦”的赋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不谋而合。
(二)评价考核模块构建
《城市生态学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生态学、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以及城市应用生态学等四个部分[9-10],依据教师“教”、学生“学”、日常“德”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这四个内容进行形成性考核模块的构建。
1. 城市社会生态学考核模块
城市人口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社会生态学主要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探讨城市人口的生物特征、行为特征、社会特征等。此阶段的考核可以利用专业知识点,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如城乡户籍制度、人口发展规划等内容设计开放性课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进行讨论、总结汇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收集、提取、归纳及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运用专业观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2. 城市自然生态学考核模块
城市自然生态学以城市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居民关系研究。此部分内容考核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法,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城市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缺失与保护、城市环境污染、破坏及保护、常见城市灾害发生与预防等热点生态问题,并尝试对城市环境现有问题进行专业解答或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实践反思或体会感受,加深对知识点和本专业的理解。
3. 城市经济生态学考核模块
城市经济生态学以城市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重于探讨城市生态经济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关系。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形成性考核则可以通过新媒体如线上平台、调查问卷等形式设计少量的应用型选择题、判断题进行随堂测试,分析答题正确率及易错题项,评价学生对近期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巩固学生学习成效、引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情况。
4. 城市应用生态学考核模块
城市应用生态学以应用生态学的理念,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规划、建设及科学管理,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课堂小纸条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或者角色模拟等模式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网络论坛的优势在于运用新媒体引发学生兴趣,且易于后台数据统计,而课堂小纸条则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还可通过与学生的单独交流获得课堂教学的反馈,角色模拟则利于学生从情感上深层次理解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责任担当。
四、结束语
教学与考核相辅相成,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丰富多样性与“课程思政”的灵活应变性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馈教师教学的真实效果与学生知识内化、行为外化的情况,对于提高教学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形成性考核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运用多种媒介,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化的调控,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机途径,确保形成性考核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进而达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翠典,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J].教育学报,2010,6(4):49-54.
[2]龚志宏.加强政工课过程化考核[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3(5):111-112.
[3]李晓华.“两课”教学过程化考核模式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3):1-4.
[4]辛闻.北京联合大学召开“课程思政”深化推进会[N/OL].http://news.china.com.cn/2018-12/10/content_74259390.htm.2018-12-10.
[5]余小峰,张健,龙春光,等.学生互评在大学课程考核中的作用與实践[J].时代教育,2017(17):23-23.
[6]Valle R, Petra L, Martínez-Gonzáez A, et al. Assess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 sessions[J]. Medical education, 1999,33(11):818-822.
[7]汪冰峰.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84-186.
[8]罗洪波.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践——以“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应用与维修”课程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8):36-37.
[9]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0]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