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双翼三结合: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2020-10-20韩伟

商情 2020年41期
关键词:社会资源课程化项目化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学院现行第二课堂管理的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其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和地方特色缺乏的问题。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导致参与热情衰减,社会资源引入不足导致实际收效不高。“一体双翼三结合”即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体,课程化建设和项目化运作为两翼,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与校院发展结合,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该模式既克服了现行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和经费不足的瓶颈,又弥补了第二课堂动力不足和缺少实践锻炼的短板,是有益的管理创新。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课程化  社会资源  项目化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以外的课程,坚持育人为本的目标,组织高校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有益健康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活动。丰富的一线经验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本文通过多年的一线经历尝试创新构建符合学院第二课堂管理的新模式,以期让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发挥的更充分、更明显。

一、现行第二课堂建设的做法及取得成绩

现行第二课堂管理模式是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实行课程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这种模式实现了一二课堂的关联和贯通,加强了过程控制和实效检验,构筑了互动显著的一二课堂共育模式。

(1)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送艺下乡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学院连续10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在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特等奖4项,一等奖2项。

(2)实行课程化建设。学院成立大学生艺术团,下设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管乐团、弹唱团等5个二级团体。第二课堂活动以大学生艺术团为载体,课内外兼修、校内外互补。学生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团并加入其中。大二和大三学年每周四下午安排3课时进行作品训练,期末以汇报展演的形式进行考核后授予学分。

二、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系统化、课程化的课堂教育被称之为第一课堂。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普遍性要求,解决共性问题。而第二课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问题,解决个性的发展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的价值取向。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待第二课堂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现行的模式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动力不足和地方特色缺乏。

(1)发展动力不足。促进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发展动力可以将其分为内部发展动力与外部发展动力。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体现在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可度下降。伴随着多元价值取向的不断渗入,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在行为上体现为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下降。外部发展动力不足体现在未有充足资金及完善设备的支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需要硬、软件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制约了第二课堂的发展又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实效的发挥。

(2)地方特色不明显。抓好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重要的职能。作为地方高校的窗口單位,服务地方文化的主动性不够。学院与地方文化馆站、文艺团体深层次共建较少,参与挖掘和编创符合地方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强,第二课堂开展的艺术实践活动地方特色不明显。当前,学院走出校园的艺术实践活动较之地方群众文艺团体而言内容过于阳春白雪,形式相对单一,未能做到雅俗共赏。这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未能体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及地方特色音乐作品带来的变化要求,没有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发展动力不足和地方特色不明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是第二课堂的主体,要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社会资源引入是至关重要的。

(1)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导致参与热情衰减。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体制和利益冲突加剧,价值主张必然多元化。“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更带来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金钱至上的诱导和个人主义的熏陶逐渐让大学生们对社会兼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对艺术团的训练逐渐出现排斥心理,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动机已从主动而为变为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2)社会资源引入不足导致实际收效不高。第二课堂不是孤立的育人载体,因其开放性和联结性,与各类社会资源联系紧密,第二课堂不需要为“外部”和“内部”划清界限,而应建立一整套资源筛选、融合和利用机制,用开放资源补足校内资源在课程供给上的短板,增强第二课堂的教育黏性,实现资源共育目标。第二课堂作为重要的育人方式,要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加强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推进第二课堂全面完善。相对于第一课堂来讲,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是不足的。这就导致了作品编创无法开展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想第二课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必须要引入社会资源在硬件和软件上支持第二课堂的发展。

三、新模式的构建

我们从现行的第二课堂管理模式进行反思,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创新。“一体双翼三结合”即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体,课程化建设和项目化运作为两翼,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与校院发展结合,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的模式,实现一二课堂无缝对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达到政府、校院、师生“三赢”互利的良好局面。“一体双翼三结合”的模式既克服了第二课堂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和经费不足的瓶颈,又弥补了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动力不足和缺少实践锻炼的短板。

新模式继续保留了原模式中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课程化建设的做法,新增了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即为以一学年为时限,下一级拟举办的重大第二课堂活动向上一级主管职能部门积极申报。申报内容主要包括创作思路、主题思想、节目形式、人员构成、经费预算等方面。立项之后,由各团具体承包节目的编导、训练和展演,上级主管部门只负责中期考核和期末验收。这一模式压实指导教师的责任,保证了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一)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优势应与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相融合,二者相互支持,合作共赢。因此,学院的第二课堂建设应主动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艺术实践活动只有符合地方文化发展需要,群众才会喜爱,才有广阔的市场。有了市场需求就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第二课堂硬、软件的建设中去,还为师生走出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借助高校的优势和力量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地方政府就会对高校艺术实践活动倾斜更多的资源,用以支持校院进行作品编创和实践。学院第二课堂只有主动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去支撑其又好又快发展。

(二)与校院发展相结合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二课堂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如何建设第二课堂,建设什么样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和院系必须要重视的重要命题。第二课堂只有与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引领师生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做到思想行动上相一致、工作目标上相协调,才能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大业上来。这样一来,第二课堂活动就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和资金支持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

(三)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注入持久动力

大学生是第二课堂的主体。如果没有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第二课堂就会缺少生机和活力。既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示提升自我,也要让能力状况一般的学生在基础培训活动中有所进步。针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本模式将第二课堂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以获得感解决内部发展动力的问题。获得感一方面来源于将来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来源于当前的生活需求。第二课堂活动一定要紧密结合音乐学院专业特点,实现一二课堂的融会贯通,为大学生就业做好铺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与地方文化馆站合作共建的前提下,可以结合专业所长进行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活动,既能在实践中检验平时所学,又能获取一定的报酬补贴开支。

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始终坚持第一课堂的中心地位,促进一二课堂融合发展

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没有第一课堂系统培养,第二课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如前文所述,第二课堂的发展是需要社会资源的引入。但是,不能因为片面强调社会资源的引入而动摇了第一课堂的中心地位。我们要正确处理两大课堂之间资源合理分配、评价标准强弱及培养功效认可等方面的矛盾,如资源共享、特色培养等。坚持第一课堂为中心同时丰富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二者相互补充、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既缓解第一课堂压力又提高第二课堂效果。

(二)始终坚持德艺双馨的标准,把思想教育摆在第一位

学院成立大学生艺术团指导委员会,一手抓技艺训练,一手抓思想教育。学院坚持德艺双馨的标准,把艺术团的思想教育摆在第一位。紧密结合音乐学院专业特点开展思想教育,达到以艺育人。学院的第二课堂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那么就要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学院依托省、市、校、院、班各级各类实践平台,在认识中比较、分析和判断,达到共鸣,形成共识。只有在编创、训练时认真领会作品的内容、含义和情绪,才能在舞台展演时做到身心合一,精彩演绎,并把它们形象生动地传达给观众。作品通过表演的形式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潜移默化,使得演员和观众一起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共鸣。这样一来,演员和观众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始终把握雅俗共赏的尺度,把作品创新当头等大事来抓

雅俗共赏的节目才能有市场和活力。艺术实践活动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目前,学院用于艺术实践活动的歌舞、器乐类节目主要来源于模仿。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好人好事、校园文化的原创作品不多,还是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开展作品原创,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并以更多励志、向上的校园故事吸引人、教育人。高校还应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作品编创中来。我们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第二课堂才会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彦武.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对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影响及管理创新研究[D].南华大学,2011.

[2]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 (03):42-43.

[3]陈玲,陶好飞,谢明昊.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13-23.

[4]高凱.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03):63-66

[5]韩伟.高校文艺活动育人路径探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118-124.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第二课堂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2018YCTUJGY01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江苏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8SJSZ492)。

作者简介:韩伟(1983-),男,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资源课程化项目化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浅析历史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生产过程在电动汽车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研究
山区经济开发如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