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全铁犁铧技术创新的社会驱动因素分析
2020-10-20邓棋方
邓棋方
摘 要:犁铧作为战国以来种植业增產所用“深耕”方式的最重要的农具,和耕牛一起见证了中国未来整个农业时代的兴衰。全铁犁铧相较于木心铁刃犁铧而言,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畜力,这一技术创新之所以出现在西汉中后期是技术与社会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结合相关史料对全铁犁铧可能出现的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技术在农业社会推广过程中所受的多重社会因素制约,从而为技术推广提供参考范例。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全铁犁铧;技术创新
一、引言
由布鲁诺·拉图尔、米歇尔·卡隆等人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罗伯特·默顿关于科学技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增添了诸如自然等非社会因素,并将影响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创新的因素划分为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行动者网络理论基本纲领包括广义对称性原则、行动者网络、问题转译三个核心,根据米歇尔·卡隆的观点,构建一个行动者网络最重要的是问题化、利益化、招募和动员四种方法,而这四种方法也被视为问题转译过程的基本环节。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西汉中后期相关政策等史料的分析,推导西汉全铁犁铧出现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从而揭示这一创新技术出现的社会驱动因素,并为我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历史参考。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构和分析
由于木心铁刃犁铧早在战国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本文讨论的全铁犁铧技术创新主要是对材料创新的分析,另西汉前期也有炒钢、麻口铁等更坚硬、耐磨的铁品种,所以很难将冶铁技术的进步对全铁犁铧的影响进行量化表述。这意味着行动者网络理论中非人类行动者事实上在西汉前期就已存在并发挥作用,所以接下来的网络建构中只需要考虑人类行动者,而产业手工业者在行动者中的作用也被商人所替代。
(一)两个可能构建行动者网络的背景
可能构建网络的背景一:因为西汉早期的北洞山汉墓发现有铸造成型的铁镢和疑似木心铁刃犁铧铧冠的U型或V型铁器,略迟些的保安山汉墓则大量保存范铸半成品的板材、条材,并有部分先范铸而后锻打或削切成型的各种工具;根据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表明汉武初期就已具备全铁农具生产和加工的条件,只是目前缺乏考古实物。
可能构建网络的背景二:由于考古发现暂时为修建刘胜夫妇墓前后才有铸造成型的全铁犁铧,而此时正值“漠北之战”结束,战争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汉武帝不得不同意并推行盐铁官营的法令。以此背景构建的行动者网络模型主要考虑战争直接和间接刺激铁器的生产与消费。
(二)全铁犁铧技术创新的问题化过程
中央政府推广这一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期望直接或者间接的提高财政收入并稳定民心;官吏推广这一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期望其租税增加和得到中央政府的嘉奖;商人推广这一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期望增加铁器交易量而获利;农民推广这一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期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于西汉正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因此核心行动者即是农民,当时的人类行动者对全铁犁铧技术创新推广的问题化结果如下(图1)。
(三)全铁犁铧技术创新的利益化分析
构建网络的成立需要行动者在问题化过程中被界定的角色得到了强化——因为所有的行动者的目的和需求的完成都需要更高的效率,所以产生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如果有行动者的目的和需求的完成不需要更高的效率,那么行动者在问题化过程中被界定的角色不会得到加强,因此构建的网络不成立。
理论上农民作为核心行动者,应该需要更高的效率实现单位亩产量的增加或者赋税减少最终实现收入增加,所以直接受其净收入多寡影响的其他三个人类行动者也会相应地要求更高的效率实现其目的或意图,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假设网络构建基于背景一成立,时间区间约为公元前129至公元前124年间,也就是北洞山汉墓和保安山汉墓修建的时间段。《史记·平准书》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由此看来,尽管西汉的修养生息政策限制着商人的各个方面,但四个人类行动者都没有明显的意图要求更高效率地实现其意图或目的,在背景一下所建构的行动者网络事实上无法很好地完成利益化的过程,也就很难使得被强化的行动者被招募为利益圈中的一员。
假设网络构建基于背景二成立,时间区间约为公元前118年至公元前104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以后。此时西汉王朝虽然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并消除了数百年来的北方边患,但也面临着战争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汉武帝不得不想出各种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中央政府迫切需要尽快增加财政收入,农民需要更高效率地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开荒的便捷性来提升收入,官员和商人在财政赤字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迫切需要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此种背景中的人类行动者迫切希望其意图和目的得到实现,故网络构建成立。
(四)全铁犁铧技术创新的网络自我维护
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一项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应当在整个网络的构建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他受到各个行动者利益竞争的影响。首先,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中央集权社会中,农业尤其是小农经济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而周期性的小冰河时期会造成周期性的粮食减产,最终带来周期性的王朝更替,因此重农政策始终是这两年多年来最重要的国家政策。其次,小农经济意味着整个社会对商业持一种打压态度,也意味着商品交换并不发达,所以国家税收和官吏的俸禄有一部分是以粮食的形式下发的,这意味着国家需要消耗相当一部分粮食用于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各个区域内的粮食日常流通。最后,全铁犁铧所代表的牛耕、深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的体现,这也是全铁犁铧技术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结语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漠北之战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西汉帝国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急需在劳动力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恢复并扩大粮食生产,因此能够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全铁犁铧自然加入了生产工具的行列。粮食作为一种商品,无论在什么时候,一旦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总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需求时,就会造成“米贱伤农”;人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么采用酿酒等技术来消耗多余的粮食,要么拒绝更高效率的农具来减少粮食的产量来维护农民的利益。从技术创新层面而言,这也带来一些启发: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够顺利推广。一项新技术的推广使用,除了考虑其生产效率的问题,还要考虑社会需求、文化观念等其他社会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应用的地方性特征和环境适用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