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建构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路径

2020-10-20姚丹丹

商情 2020年3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高校

【摘要】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们必须要从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探索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逐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资助育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得到了突出强调,高校收费实行成本分担制度。但是由于收入存在差别,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无力承担高昂的高等教育费用,所以使得很多学生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先扶智,决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地位作用日益凸显。育人工作必须紧跟形势任务要求,努力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不断提高育人工作实效。

1、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与经济帮困相分离

当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要想取得有效成效,就必须要将教育与经济帮困有效结合起来。目前,虽然我国资助育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国家、社会、高校组成的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处在一种单一的物质方面的资助,这也就使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逐渐形成了“物本”的目标。当前,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问题上面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没有教育,只有经济资助,认为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了,其他的问题都会随着经济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另一种说法是脱离经济资助谈教育,虽然进行教育但是教育与经济资助之间的关系是割裂开来的,没有将经济资助作为教育的一种輔助,没有将物质帮助与精神帮助进行很好地结合。

1.2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较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渴望能够在人格上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平等,更渴望得到高素质、全面的发展,这是仅仅依靠经济资助无法实现的。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对该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等提起足够的重视。经济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讲其实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变化,很多家庭贫困大学生因为无法与城市里的学生融为一体而导致其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对自己、对同学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资助应该是以教育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的,应该充分承担起教育功能,这样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体现出教育真正的价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单纯的从经济方面着手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必须要想办法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但是这种理念在当前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过程当中却没有被足够的重视起来。

1.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界定不明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界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其与经济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都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还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的层次性以及针对性有一定的联系。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和一些专家学者将贫困大学生分为一般贫困、困难和特别贫困三个等级。然而从单纯的经济概念而进行的这种划分显得非常粗糙,有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经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也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分类需更加科学和明确,也能够使得资助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

2、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助学工作体系分析

当前,在我国高校内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助学工作当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1 奖学金

高校奖学金的特点是额度相对较小,而且名额也比较少,只有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够获得,很多贫困学生因为在学习中的成绩不够理想,因此难以获得这部分奖学金。另外,国家级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相对较大,但是其覆盖率很低,仅仅只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左右,地方政府以及学校设立的奖学金覆盖率一般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并且金额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再者,社会力量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主要是资助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其中贫困生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其文化基础与城市中的学生相比要相对差一些。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上更为努力和刻苦,能够拿到奖学金,但是还是有绝大部分的贫困生与奖学金无缘。

2.2 国家助学贷款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问题,国家推行了助学贷款的政策,其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通过财政贴息、银行以及教育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银行贷款。从1999年开始实行至今,已经帮助无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他们的大学梦,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但是在实际推行工作中依然有一些问题存在。首先是银行方面,因为担心贷款收不回来成为呆坏账,所以其在考核方面也有很多的限制。其次是学生方面,因为担心手续过于烦琐,使得助学贷款没有成为助学工作体系中的主流。直到国家和各大高校通过不懈的努力才使得由国家开发银行这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银行来承担助学贷款任务,至此这项工作才又重新被学生所接纳。但是贷款的最高限额是八千元,有的学生连交学费都不够,更别说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因此,一些学生甚至不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是通过一些关系来想办法拼凑学费,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2.3 助学金

当前我国高校的助学金来源单一,社会助学渠道不是很健全。面对数量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学金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的助学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和学费提成。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依然需要国家和社会团体积极引导,与各大基金会以及社会和个人进行联系与合作,从而拓宽助学金的来源,提高助学金的使用效率。

2.4 减免学费

不同的高校因为其自身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减免学费的政策上面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一些财力较弱的高校甚至都不采用减免学费的方式,或者是在学生毕业时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决定是否对其学费进行减免。

2.5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因为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的学业之外,社会实践对其也是非常重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帮助家庭减轻负担。其价值主要来自于学生可以自我解困,自我资助,同时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且也能够增加其工作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这种助学方式应该成为资助贫困生的重要形式,但是一般来说勤工俭学岗位是供不应求的,各个高校的容量也是不同的,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设立以及工作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能够给予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企业和个人在目前情况下还是比较少的,因此也需要高校与社会各界积极联系,希望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

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高校“资助育人”课程体系

想要建立全校性的管理體系,那么成立专职性的资助教育教研室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统筹安排“资助育人”课程,将学习相关的必须与综合性选修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在具体操作上,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管,从面到点对学生展开资助工作,明确相关职责,全面配合好“资助育人”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还需要从师资力量方面着手,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与学者型教师队伍和一般管理队伍有所区别,应该是对资助工作有过深入研究的教师来担任,能够对各种资助政策了然于心。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资助育人”师资队伍建设。

3.2 加强实践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实践教育能够培养起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技能,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不屈不挠的品格。当前,高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多是从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而设置的,对于贫困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增强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不大。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根据工作的性质以及难以程度等设立不同的门槛,通过竞争上岗的机制来督促贫困大学生考证,以推动贫困大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3.3 优化校园环境

有效的管理能够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上升到制度层面,进而明确责任,便于管理。当前高校普遍设立奖学金,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如果在评定方面偏向贫困生,势必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从而使贫困大学生更加处以一种不利的成长环境当中。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专门设立属于贫困大学生的奖励基金,设置各种单项奖,凡是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达到所规定标准的贫困大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成长动力,并且带动其他贫困大学生去争取进步。

“资助育人”路径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校应该从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出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璐,孙俊华.探索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1):81+83.

[2]陈文雯.高校资助文化育人体系构建及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92-93.

[3]李思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温州大学,2019.

[4]陈文彪,田建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与机制创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04):78-80.

[5]周雪玉.对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J].才智,2016(33):54.

[6]卢雯君.浅谈和谐校园下的独立学院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信息化建设,2015(11):227.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YKYDF201802)。

作者简介:姚丹丹(198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高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