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2020-10-20熊剑超黄继美肖迪
熊剑超 黄继美 肖迪
摘要:在国家审计全面推进的新时代,电力企业还应有效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督促领导干部尽职尽责。结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开展问题,从审计程序完善和方法创新两个角度寻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路径,能够为企业强化内部审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数字化审计
引言
作为具有较强政策性的工作,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较广,并且关联度较高,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为对公司内部治理进行完善,推动电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党中央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做出的决策与部署进行深入学习与贯彻,有效落实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督促企业领导干部尽职尽责,为电力事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就是审计机构或人员按完善程序控制和专业技术方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和有关经济活动开展的審计工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展开评定,从而对其职务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定。开展该项工作,能够使企业负责人的履职能力得到客观、公正描述,促使干部所在部门能够对其进行恰当使用,督促干部加强自我约束,得到自我管理水平提升。在经济责任审计得到全面开展的背景下,企业内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也将得到加快,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也将随之提升,确保企业经营风险点得到有效治理,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需要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牢牢抓住,才能保证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加强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监督,使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电力企业作为国家专营企业,行业发展规模较大,拥有较多层级,容易成为腐败和违规滋生区域。在国家审计进入全覆盖的时代,电力企业还要做到在内部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通过应审尽审计和凡审必严使领导干部得到严格监督,促使领导干部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能够重视经济指标考核,始终将国家和企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确保电力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追求更大利益的同时,为国家资产安全提供保障。
二、新时代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在审计全覆盖得到逐步推进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围绕公司中心工作,聚焦“经济责任”将审计放在突出位置,对内部审计模式进行创新,发挥审计在领导干部管理方面的独特作用。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计工作不规范
电力企业经济审计工作开展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多在领导干部调动离任或换届后开展,使得审计部门难以在年初对需要审计对象进行确认,无法明确审计重点。对于即将离任的领导干部来讲,大多忙于交接和熟悉日后新领域,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度较低。对于新任领导干部来讲,缺乏对企业经营总体状况和前任经济问题前因后果的了解,也难以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实际上,建立完善审计程序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直接影响审计质量。未能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审计程序,将导致制定的审计方案难以确定人员和内容,无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而电力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程序不完整容易导致漏审问题发生,导致审计结果不完善,难以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定依据。
(二)审计方法手段单一
在电力企业全面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大挑战,不仅需要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检查,还要对领导干部以往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查,业务量较大。但就目前来看,内审人员多从会计岗位转岗而来,对企业领导经济泽恩审计要求无法及时适应,依然采取过去单一审计手段进行相关信息调查、收集。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范围较广,依靠单一手段难以获得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础不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难以对单位资产、负债等进行完整、真实核算,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责任评价无法做到客观、有效,最终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目标任务完成。因此想要保质保量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要加强审计方法创新运用,促使审计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新时代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结合新时代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问题,还要通过完善审计程序推动工作有序开展。以《会计法》、《审计法》为指导,结合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办法,对离任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首先还应建立明确的审计流程,明确审计目标、对象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成果进行评价。在确立流程基础上,还应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范围、评价标准等,为审计程序得到严格落实。
(一)审计流程的确立
建立审计流程,还应从项目计划开始,对通知书下达、审计取证、报告编撰等各个环节进行明确,促使审计工作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督。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如下图:
1. 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应做到统筹安排,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数量和审计人员工作量,可以对项目计划大纲进行编制,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在计划中,首先应列明审计事项、人员姓名、所任职务等相关信息,然后列出项目主审人员、审计时间等。在项目多、人员不足情况下,应根据轻重缓急原则进行计划安排。
2. 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根据计划大纲,可以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使审计任务得以具体化。在方案中,需要列明审计组成员,细化任务分工,并注明审计侧重点和检查要求,给出注意事项等指导审计工作开展的意见。3.审计通知书下达。根据审计方案,可以完成通知书编制,并以书面形式下发。下发时间应在审计工作开展前,并利用电话通知方式确认下发情况,对经济责任审计事项进行交待。
4. 审计进点会。开展进点会,目的在于通過会议交流正式开启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审计组成员参加,并要求人事部、被审计单位和纪检部门等相关部门选派人员参加,以联席会议形式开展。在会议上,需要对审计作用和要求进行强调,并对审计计划情况进行介绍,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员表态,强调审计工作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5. 审计检查。作为审计工作核心,审计检查需要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财务收支、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深入调查,以现场和非现场模式进行就地检查。审计人员根据各自任务,需要分头进行调查取证,并根据职业判断完成底稿编制。期间遇到审计问题,可与组长沟通,通过相互配合完成资料全面、细致收集。
6. 整理审计底稿。审计检查结束后,人员按审计规定需各自完成底稿整理,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审计主审。主审对底稿进行归集,可以汇总得到完整资料,作为审计结果评定依据。
7. 审计报告编撰、提交。围绕审计计划,主审人员将底稿素材当成是依据,应按规定格式完成审计报告起草,将成果交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定稿。将报告提交至上级主要领导审批后,根据领导反馈意见和部门意见,向北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发送书面文件,作为审计最终结论。
(二)审计制度的建立
结合各个阶段审计工作开展需求,需要建立相应制度规定,包含岗位责任制、监督制度、审计质量考核制度等等,保证项目准确定性,审计检查做到事实清楚,审计结果得到恰当处理,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1. 细化审计岗位职责。经济责任审计采取三级复核责任制,按业务类别将审计组划分为多个小组,各小组承担的职责在审计方案中明确罗列。结合方案检查内容,需要对各小组在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内容上的检查责任进行明确,确保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小组成员头上,然后由组长、项目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承担复核责任,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针对审计组长,尤其需要对职责与权利进行规范。实行组长负责制。要求组长强化现场检查管理,对人员行为进行规范,能够保证审计质量。对组长选人用人、分工、复核等权力进行约束,能够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建立协调监督制度。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高关联度,为保证相关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审计部门牵头,由人资、财务等部门共同参与联合协同审计,形成优势互补的同时,建立全面监督体系,保证审计流程有效落实。为确保审计成果能够得到转化,需要建立问题整改机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会诊,建立长效机制确认问题是否得到整改,由各部门进行协同监督。加强联席会议制度的运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使各分管领导密切配合,为审计工作取得成效提供保障。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协作下,才能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使线索得到延伸,为后续问题处理和审计结果的运用提供支持。
3. 实施全面质量管控。将电力企业审计管理各项制度当成是依据,需要建立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对各项审计实务的标准、职责进行细化,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项目集中培训,推动审计工作标准化发展。为保证审计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结合审计流程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确认人员能否在审前根据计划明确关键环节;对人员在审中能否实现审计流程优化和审计内容完善进行评价;对人员事后能否结合资料开展准确定性评价进行考核,促使审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从审计方案执行程度、职业道德、现场纪律等多个方面加强人员审计工作质量考核,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人员考核评价结果确定能否继续聘用为审计人员,能够使人员行为的有效规范,促使审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四、新时代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开展中还应深化数字化审计应用,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将数字化审计平台、远程查询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当成是支撑,将企业审计数据当成是保障,使审计工作得以高效、高质量开展。
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数据信息真实性、全面性等要求,还要完成审计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字化审计工作全面开展。按照计算机数据审计的“七步流程法”对审计数据进行采集,如下图所示:
1. 审计调查。运用数字化审计方法开展审计调查,需要对数字化审计平台、远程查询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运用,在审计工作开展前利用远程、非现场模式开展调查,为审计工作开展做好准备。结合资产、财务等数据采集需求,需要制定审前调查方案,通知被审计单位提前准备需要的电子数据清单等文件,并结合系统开放需求对财务系统、会计系统等系统进行开发,为全业务数据采集做好准备。
2. 数据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在数据采集阶段,将同时发生数据清理、转换和验证操作,所以需要集中管控。结合审前调查方案,可以对各部门提交的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审计工作内容进行数据筛选、清理,按照规定完成数据格式统一转换,为数据分析奠定扎实基础。针对采取非现场模式难以采集和收集的数据,还要通过现场审计完成数据全面采集,从而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核实和延伸,完成审计资源池的建立,为后续审计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通过对审计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现场审计可以主要对无法远程确认的事项进行查证,促使审计时间得到进一步缩短,同时使队伍规模得到压缩,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