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对策

2020-10-20张岩宋京津关福远

高教学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教学改革

张岩 宋京津 关福远

摘  要:“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全国高校积极探索的创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对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然而,现阶段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一定阻力,主要表现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从事思政教学的素养和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融合障碍以及“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评价较难。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学校层面统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出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政策、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根据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制定思政教育方法以及采用灵活形式考察学习效果等方面着力,破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障碍,全面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9-0174-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nnovative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ely explored by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which is a powerfu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owever, recently there is certain resistance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reform such a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nerally is not high, quality and ability isnot sufficient, fusion barrier exists and study effect evalu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coordinating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e school level; introduc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incentive policy; improving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ability, and formulating the special courses focusing on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using flexible method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breaking down the obstacle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reform; moral education

一、“課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然而外界的信息鱼龙混杂,甚至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2-3]。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内,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分辨能力不容乐观,意识形态容易随波逐流。于是全面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则对现阶段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现。然而,思政课程的学时极其有限,而且通常只在低年级开设,很难起到全程育人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拓展新的途径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一种创新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课程思政”的出现不仅受到众多高校师生的青睐,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清晰地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程也应发挥各自的特点积极参与进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全面升华。在习总书记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改革试点工作。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由于仍处于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本文针对“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系统化的解决路径。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推出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迄今为止并没有现成的国内外成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任课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去探索和实践。实施“课程思政”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广泛阅读资料,用心思考如何有机融合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这大大增加了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致使很多教师产生畏难情绪。更何况现如今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科评估、学校排名给各高校的领导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科研水平在评估和排名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层次的高校将科研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甚至很多高校开始实行“非升即走”的人事政策,即规定新进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有较高影响因子的科研论文,否则合同期结束自行离开。同时,全国各高校职称评定难度逐年增加,对参评人的科研成果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而对教学工作则照本宣科,得过且过,教案几年如一日而无更新,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此可见,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用提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之中[6]。因此,如何能够提高教师开发和讲授“思政课程”的积极性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素养与能力普遍不足

专业课教师从本科直至博士接受的都是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对本专业的知识的讲授游刃有余。然而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素养和能力却不容乐观。其原因在于,首先专业课教师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仅来源于其本科时期修读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识课程,之后很少再接受更深层次的政治理论教育,因此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无法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比拟[7]。其次,思想政治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时期发展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专业课教师储备的思想政治知识很可能仍然停留在其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期,未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最新发展的内容。再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接触并不多,仅限于课堂教学阶段,况且教师在课堂上以传授课程知识为主,极少和学生沟通交流。这便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学生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教师很难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融合障碍

众所周知,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差异很大。尤其是理工科是教授学生如何科学地认知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以及改造自然世界的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正确地塑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因此,如何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这也是很多教师畏于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因之一。相反地,有些教师则完全不顾专业课元素和思想政治元素的差异性,过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资源,这样做不仅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学时,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为了思政而思政,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有些教师则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过于局限,认为“课程思政”仅限于传授学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经典思想,而忽略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现阶段方针政策的内容。这便会遗漏一些有价值的融合点,使得“课程思政”的内容比较单调,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致。

(四)“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较难

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如何的重要方式。考试对学生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因为学生如果考试不通过除了必须重新修读该门课程,还会失去各种评奖评优的机会。除此之外,考试还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教师根据考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是否需要检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检验?通过考试的方法可行吗?如果不可行那么采用哪些方法替代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一般学生对不考试的内容不会予以关注,教师也未必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这是否会影响“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一)学校层面统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

普通的课程教学改革一般是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由专业课教师针对具体的课程或是学科体系进行改革,涉及的组织部门和个人相对较少,即使是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也只涉及到两个专业。然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統工程,是一个覆盖各专业、各年级的教学改革,牵涉众多的教学单位以及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到全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各高校必须在学校层面上对“课程思政”进行统筹设计与规划,汇集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造课程思政体系,从而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在学校层面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首先应组建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校长担任副组长,校党委书记是学校“一把手”,具有调动分配校内资源的权力,便于开展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学工处、学院团委、基层党支部等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商议并且制定实施“课程思政”教改的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会议。小组各成员应明确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职责,肩负起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出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政策

前文提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能会遇到教师参与度低的情形。因此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是领导小组面对的首要问题。作者认为教务处可以出台以下几项激励政策:第一,调整“课程思政”系数。“课程思政”需要在专业课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这意味着教师在搜集素材,创新教法上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为了补偿“课程思政”教师额外的工作量并且起到激励作用,可以适当提高“课程思政”的课程系数①。第二,加大对涉及“课程思政”教改课题的支持力度。“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如何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何解决“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需要加以研究探索。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对校级“课程思政”课题立项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先推荐“课程思政”课题申报省教改课题。第三,很多高校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教学十佳教师表彰教学业绩。为了体现出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学校应该为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留出一定名额的绿色通道。除此之外,具有职称评审自主权高校的人事处可以将是否从事“课程思政”教学以及教学效果制定为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由于职称晋升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因此,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到职称评定参考体系中必然会大大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热情。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专业课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培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应该加强“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理论培训。目前,国家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研修班等活动。各高校也可以借鉴该种形式举办类似的课程思政教师研修班,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负责理论培训工作。各高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定期选派部分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赴各级党校进修。除此之外,各教学单位应将基层党支部理论学习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起来。基层党支部成员在学习最新的会议或文件精神时要积极主动思考如何将学习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并顺畅地传递给学生。此外还可以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提出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借助群体的智慧商讨解决。这不仅丰富了基层党支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其次,由于专业课教师除上课时间外,平时很少与学生接触,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使得思想教育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于是,有必要为专业课教师建立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第一个渠道是校学生工作处②。学生工作处的职责之一是统领全校本科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处会定期组织人员以座谈会和宿舍走访的形式开展学生思想状况,同时各二级学院分团委也会将一些重要的学生思想波动情况向学生工作处汇报。于是学生工作处对学生思想动态具有宏观整体的把握。因此,高校应安排学生工作处定期为“课程思政”教师举办讲座介绍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个是学院团委。学院团委由院团委书记和辅导员教师组成。他们是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线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高校教师群体。他们能够最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课程思政”教师应加强同学院团委教师的沟通,这样一方面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向他们学习能够被学生欣然接纳并产生情感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四)根據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制定思政教育方法

在“课程思政”教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形。第一种是很多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认为在专业课上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很难具有可操作性,很难找到两者的融合点。第二种是过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资源,不论什么知识点都要和思政搭上关系,这样会使得教学过程过于突兀,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这极端情形背后真正原因是很多教师并未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并不是思政课程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要取代思政课程的地位。两者各司其职,分工不同,但又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知识点讲得清楚透彻通俗易懂,需要结合大量实际案例阐述。然而由于学时限制以及思政教师自身知识面的局限,思政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辅以生动的案例加以阐释。而课程思政教师则可以依托其专业课将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讲的更立体生动,起到了补充思政课程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成本会计课程时,教师可以将西方成本会计的概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价值中补偿生产资料耗费以及劳动耗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对比教学可以既可以使学生更能清楚地认知西方成本会计的概念,也可以使学生强化商品价值的理论。在讲授理论物理课程时,教师可以借此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工作者在西北大漠几十年如一日的爱国奉献精神,以及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独立自主搞研发的创新精神,这样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鼓舞学生响应“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再比如企业使命、企业目标和企业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教学法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发展的战略规划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践行这个神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又制定了多项发展战略,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准扶贫规划等。通过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发展的战略规划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触类旁通地了解企业使命、目标和战略的关系。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授中国女排的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既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又能够提升专业课程的趣味性。

(五)灵活考察学习效果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通过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否则专业课教师便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同时也很难看到教育的效果。然而,“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因此很难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检验。部分高校的试点办法是将专业课平时成绩划出一部分考核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具体的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制定。如令学生根据思政教育内容写心得体会,从事相关社会实践,分小组进行讨论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评教系统中加入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育效果的指标,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以及学习收获,这可以对教师的思政教学产生鞭策作用。

注释:

①例如,如果把课程思政的系数提高到2,那么就意味着教师每上一节课相当于完成两节课的工作量.

②不同的高校名称会略有区别,如学工处、学生处、学工部等.

参考文献:

[1]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2]张艳伟,贺守喜,张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高校渗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2):39-41.

[3]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14,27(02):106-112.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6]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7]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德育教学改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