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0-10-20杨剑夏青青
杨剑 夏青青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与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是造成卓越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不足,就是缺乏对卓越人才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探讨,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加以研究,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9-0160-04
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vely lagging mechanism for tal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The key deficiency in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the lack of career planning for talent trai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outstanding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makes full use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areer planning,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Keywords: careerplanning; talenttraining mechanism; socialdevelopment
一、概述
在當今社会极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教育部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自实施以来,效果总体显著[1]。国内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王传毅立足国际化视野,基于PSM-DID方法对德国“卓越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力图为探究我国人才培养成效给予方法论的指导[2]。林建在遵循“卓越计划”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对其培养内容、标准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3]。曲延春、张敏针对当前“卓越计划”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体系不完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出了相关建议措施[4]。王锴、柳成研究基于“卓越计划”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构建,力图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5]。何跃军、陈淋淋通过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六年来的成果进行探析,提出实现从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的转变需要更权威的顶层设计和体系架构[6]。
从对“卓越计划”的现有研究状况分析中,可以得出:现有的研究大多趋向于构建制度化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基于“卓越计划”的延伸发展,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方法论的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凭借其目标明确性、方法系统性、可灵活变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本文试图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以期培养出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运行现状
(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发展历程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实施的人才培养规划项目。计划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层次,通过校企合作、行业指导、分类实施等方法,意欲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2012年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卓越计划”,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当前应加快建立包括农林、新闻、法学、医学等人才培养机制,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逐步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2018年为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将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化,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创新、拓围、提质,变单个计划为整体计划,由“孤军作战”到“群体发力”。会议宣布正式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六卓越由文、理、工、农、医、教所组成,一拔尖指的是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通过颁布实施卓越计划2.0,以期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成效
1. 参与院校数量多,惠及面广
自2010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来,教育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卓越计划”培养方向及目标,并认真组织落实。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有99所试点高校启动卓越农林计划培养项目,4万余学生参与其中。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9所,试点项目共计178项,惠及7万余学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培养项目中,前后有三批试点院校参与,合计210所。试点专业1771个,本科专业占主要比重,拥有1257个,研究生专业514个。
2. 学科特色鲜明,注重顶层设计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各高校不断加强组织管理、加大领导力度,完善组织机构,进一步细化机构职责,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各高校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实际建立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规划[7]。在医学教育方面,各试点项目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凝练升级教学内容,创新评价考核方法,逐步形成了符合各自定位的培养模式。
3. 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总体效果显著[8]
“卓越计划”启动后,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文件,确立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各个阶段的总体目标。同时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整合教师资源队伍,在教育教学环境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各省级教育部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试点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具体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极具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卓越系列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的各类型高质量人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数在毕业后找到了较好的工作,部分试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用人单位给予此类毕业生一致好评,对于毕业生的学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给予认可,并与高校签订长久协议,保持密切合作。
(三)卓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水平师资数量不足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战略资源。“卓越计划”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然需要相当数量的高质量教师。就目前来说,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不足、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教师的培养囿于传统思维、培养模式僵化等缺陷导致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未能取得最佳效果。
2. 培养方式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大
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为从台上到台下固定的知识灌输,这种填鸭式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呈现出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忽视了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诉求。归根结底,学校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偏差,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9]。然而大多数教师片面的应用案例教学,仅仅把它作为举例子来简单说明,没有真正领略实质,充分发挥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不足为奇。
3. 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10]
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实现卓越人才计划的关键。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都较薄弱,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校内实践开展不平衡。校内实践主要表现在社团实践、实验室实践等方面。然而社团活动以休闲娱乐为主,很少开展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实验室实践则因缺乏资金投入,导致实验设备不足,很难开展起来。第二,校外走马观花式实践教学。大多数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进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虽然校企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更多地流于形式,并未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带着好奇进行实践活动,并没有太多的实践负担,有的甚至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参加。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企业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教学生深层次的技能,学生所做工作技术性不强。
三、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为生涯规划,简言之就是以后打算干什么,并进行谋划。它要求人们立足于实际,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仅要求对自身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外部环境给予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详细而有条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涯道路,并为之奋斗。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需要规划者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考能力以及高效的行动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联系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与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是造成卓越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不足,就是缺乏对卓越人才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必须立足实际,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中来。这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合理性在于:它可以凭借其内容完整性、目标明确性、方法系统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从而高效率地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人才。
职业生涯规划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包含促进的关系,是方法论与目标的关系。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正确方法论的指导,需要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方案,需要细化分类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必须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至此,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卓越人才培养优化建议
(一)深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特质因素理论由“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提出。该理论认为,特质即人的人格特征,具体包括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内在条件。因素则指人们为有效的完成工作所具备的职业技巧和能力[11]。所以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的异质性。基于人的异质性,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具体问题具體分析,针对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深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学习如何进行有效而合理的生涯规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和规划方法进一步探索,熟练并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将职业生涯规划中合理的方法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进而合理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需要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四位一体,通力合作。首先政府作为卓越计划的发起者,需要发挥其领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融洽氛围。划拨高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所必需的经费,对经费的调度和使用进行监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相关机构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教师的资格认证与评定应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一些优秀的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联系,企业的优秀教师也可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实现资源的交流互动与优化配置。各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府相关政策,对于具备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给予优厚奖励。对于教师来说,应本着学无止境的思想,不断深化学习,必要时可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立卓越人才的分类培养机制
建立卓越人才的分类培养机制要求从学生自身情况、社会的需要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作为支撑,这既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身的性格进行分析,并给予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要求立足社会需求,有目的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卓越人才的分类培养目标主要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指的是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不懈的刻苦钻研能力的科研人才。他们并不是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是经过沉心研究,反复实验论证,最后得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多从创新创业项目、实验科研项目等方面出发,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应用型人才又称为技术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并能很快在社会中转换适应自己职位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构成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尤其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重点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在社会中能够很快转变岗位角色。
(四)建立个性化的卓越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应综合把握分析学生自我评估、任职教师评估、辅导员评估三种评估方式,并结合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具体实际,分析其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分阶段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修订。
具体来说,学生入校后,学校就要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景进行初步的了解,包括想从事哪些行业,甚至细化到具体的职业。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职业生涯评估,实时收集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景,同时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平时表现提出合理建議,最后由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制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同时还应有效预见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卓越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让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走向成功。
五、结束语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新时代下增加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培养范围的应然之举,是解决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才培养机制之间矛盾的必然之举。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得以高效实现的重要举措。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卓越计划中,认真贯彻落实、统筹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从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与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瑛.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王传毅,杨力苈,杨佳乐.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评价:基于PSM-DID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20(01):5-11.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2):42-49.
[4]曲延春,张敏.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7(05):47-51.
[5]王锴,柳成.基于“卓越计划”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22-25.
[6]何跃军,陈淋淋.从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六年检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66-74.
[7]羊邵全.校企双向教育在旅游管理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以酒店管理基层干部培养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9):155-157.
[8]王东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C]//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会议,2008.
[9]陈星宇.谈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J].才智,2017(11):90.
[10]成永生.国际化视野下“卓越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8(08):20-23.
[11]雷娜.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员工培训研究——以某国有企业为例[D].重庆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