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提升法治素养体系的研究与创新设计

2020-10-20韩天学张学龙

高教学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全员提升

韩天学 张学龙

摘  要:通过法治和人治的国家治理方式的对比和法治素养的界定,揭示当今法治素养不足的现状,阐明了提升法治素养的必要性,并结合高校实际论述了提升法治素养的途径与方式,创新性设计了“3+4”全员法治素养提升的体系框架,为高职院校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校;全员;法治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9-0043-04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man's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law literac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literacy lack in the law,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literacy of the rule of law, and discuss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literacy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innovative design. The "3+4" system framework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le of law literacy of all employees has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rule of law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staff; rule-by-law literacy; enhance

一、法治與人治

法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法治”与“人治”两种对立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当时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生法者君也”的思想,认为明君“治民之本”在于“法”,提出了“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官”的法治原则。人治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主张依靠君主的贤能来治理国家,认为国家治理得好坏,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有贤能,而不在于有无法律。正如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这种思想必然贬低法律的作用,为个人独断专行,大搞特权打开了方便之门。

人治与法治是相对而言的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和策略,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法治强调“法大于权, 法律至上”,法治国家要求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普通公民一样遵守法律。这种治理方式可以防止政治权力的滥用和个人独裁的灾难。人治强调“权大于法,王者至上”。即: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大于法律,并以其意志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这种治理方式导致人们普遍崇拜权力,漠视法律,致使官场政治黑暗腐朽,贪官污吏大行其道。

我国是法治国家,一向强调法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的那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避免不受制约的权力随心所欲,使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规范运行和行使。

二、法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对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法律规范、法律确立的制度、法律追求的价值的认识、理解、运用能力和信奉心态[1]。其内容包括法治认知、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和法治实践能力等。其中的法治认知是对法治的系统性认识,包括对法治的知觉、判断、信念、价值、态度等,是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等形成的重要条件。因为人们只有认识法律、了解法律,才会懂得法律的重要作用和违法带来的严重后果,才会明白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有效性,进而才能从内心产生法治情感,增强学法和守法的自觉意识。人们在具备了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会丰富法治意识,才可能提升守法用法的能力。因为法律具有专用的概念和规定的强制特性等,要达到知法、懂法、用法的目标,就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并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把法治意识转为法治行为,使法治素养不断地提升。

(二)法治素养的现实差距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诉求日益增强,但法治素养的总体状况距离建设法治中国的现实要求还有差距。

1.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和社会态度的总称[2]。包括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态度和守法的行为素养三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公民应树立自觉的法律意识,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现实与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一部分人的法律知识欠缺,在遇到某些纠纷时往往容易冲动,大打出手而造成违法;还有人明知违法,却存在侥幸心理,导致知法犯法。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少数学生被网络不良“校园贷”诱惑,而陷入被追债的囧地;少数教师对待学生方法简单粗暴,常因体罚惩治学生而造成师生冲突;甚至个别领导干部处理人事纠纷不当,造成违法行为等。这些都是都法律知识欠缺或轻视法律法规的行为,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2. 长官意识犹存

长官意识是指领导者或上级机关凭主观意志强令推行其主张或决定[3]。它是一种独断专行的思想意识,从不顾及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唯我独尊。在一个单位的日常工作中,长官意识往往在某领导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显现出来。如:开会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采取“命令式”的语气不容下属提出想法和意见;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征询下属或员工的意见而强制实施;对各种事务都是自己说了算,而不考虑他人的想法。长此以往,单位的其它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也逐渐形成了按“有权领导要求”做事,而不管制度如何规定。这种意识在国家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并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必须被清除的发展的障碍。

3. 人治思想的影响

由于人治思想是我国历史上较长的封建君主制的主导思想,即使在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它依然对人们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在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以个人意志为中心的现象。他们自认为聪明、有经验、有能力,往往在工作中不愿意受法律或制度的条条框框限制,而任由个人的意愿处理问题,无形中把个人的意志放在了法律之上,形成了以权代法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单位内的基层员工,也有一部分人受人治思想的影响较大,认为在单位的工作中,无论如何都该“听领导的”。这也为人治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提升法治素养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还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一是法治素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在我国,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培育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应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试想,如果人民群众不知法、不懂法,没有任何法治意识,怎么能够建立起法治国家?相反,如果在一个独裁统治的国家里,人们只能服从权利,法治素养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因此,一个国家公民的法治素养的提升和这个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法治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而且关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和社会治理成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4]。也就是说,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要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国家治理,势必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二是公民法治素养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公民只有学法,才会知法进而懂法,懂得法律能够保护个人利益不受侵害,懂得法律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经济不断发展,达到生活稳定富足的目的;也懂得违法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人们才能从内心产生法治情感,增强尊崇法治、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因此,要真正达到知法、懂法、崇法、用法的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把法治意识转为法治行为,使法治素养不断地提升。

三是公民法治素养是依法民主管理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话,已经体现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之中[5]。在我国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要保证人民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达到应有的成效,人民就必须具有较高程度的法治素养。

三、高校提升法治素养的途径与方式

法治素养的培育、养成和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经历法治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法治意识形成与提升、法治信念的建立与内化,并通过法治实践不断提升法治能力等阶梯式的递进过程。

(一)提升全员法治素养的途径分类

高校提升法治素養,是指高校提升全员,即: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四方面人员的法治素养,主要有学习与实践两大途径。由于这四方面人员的身份、责任和任务等有所不同,其提升法治素养的途径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学校领导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法律知识,有较强法治意识。在提升法治素养中采取以自学为主,兼顾工作实践,侧重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等能力;强化民主管理意识,推进校内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各项工作等。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和法治思想。在提升法治素养中需采取组织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兼顾管理工作实践,侧重提升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促进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依法依规办事,违法违规必究,执法守规必严。教师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在提升其法治素养中,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因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较全面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教师还肩负着学校发展和建设的责任,侧重提升他们依法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重在公共法律课程和专业法规课程的学习,并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等,着重提升学生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行为,依法维护学生自身的权益。

(二)提升法治素养的方式创新

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仅仅提升法治素养是不够的。应将法治、思政和道德素养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提升的一体化设计,创新形成“3+4”法治素养提升的新方式。

“3”是指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三项素养”融合提升与统筹安排。因为这三项素养紧密相连又各有其不同的内涵。政治是主导,在人们思想行为中发挥方向引领作用;道德和法律是基础和保障,在人们思想行为中发挥“软性”规范和“硬性”约束的作用,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需要两者共同发力。因此,在“三项素养”的教育提升过程中,很难单独进行一方面的教育,须将三者融合为一体,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是指“四个结合”。提升全员“三项素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人民满意”的目标。因此,在提升全员“三项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学校领导把自身的“三项素养”提升与学校一流建设和依法治校相结合;二是管理干部把自身的“三项素养”提升与自身工作创新和部门依法管理相结合;三是任课教师把自身的“三项素养”提升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相结合;四是把学生“三项素养”提升与专业法规技术规程教育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只有把素养提升与各自的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才会使“三项素养”提升的教育、学习和培训等具体内容不会出现空泛化、形式化的现象,而是达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四、“3+4”全员综合素养提升体系框架设计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针对全员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形成“3+4”全员综合素养提升体系框架设计(见图1)。架构初步设计了学校领导、管理干部、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四方面人员提升“三项素养”和“四个结合”的主要内容。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全员“三项素养”的提升,并做到“四个结合”,学校应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为了更好地实施全员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应采取“一把手工程”制度,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一把手任组长,负责整体工程的领导和决策。下设若干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是实施工作项目负责制。提升法治素养是学校依法治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实施工作项目负责制,每个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是本单位的第一責任人。每学期将对各部门和二级学院提升法治素养工作进行考核。凡是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将追究其责任,并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考核中减分或降低考核等级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昌祖,赵玉林.公民法治素养概念评估指标体系及特点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97-302.

[2]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8:226.

[3]沈孟璎.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09:512.

[4]米新丽.切实提升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9-06-06.

[5]余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1-10.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全员提升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三台县:“三个全员”提升纪检干部能力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