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甩锅”
2020-10-20谢文乾
谢文乾
近年来,“甩锅”作为网络流行语迅速蔓延_开来,逐渐由网络媒体扩散到传统媒体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记者从会上获悉,为避免上级部门将责任“甩锅”乡镇的情况,……为基层放权赋能,让基层不再做“背锅侠”。(中国新闻网2020年6月3日)
(2)杜绝“甩锅”,要从根本上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变层层推卸为主动作为、变高高在上为脚沾泥接地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2020年6月27日)
以上例子中的“甩锅”都表示“推卸责任”的意思。原本表示具体行为的“甩锅”何以会有表示抽象的“推卸责任”的意义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作为“甩锅”的构词语素,“锅”的语义特征为“甩锅”的形成奠定了语义基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锅,炊事用具,圆形中凹,多用铁、铝等制成。”该条解释包含了“锅”在语义上的三条特征。功能:炊事;形状:圆形中凹;材质:铁、铝等。此外,“锅”还隐含一条重要的语义特征:作为炊事用具,因受到煙火的熏烤,在颜色上呈现出“黑”的特点。当这些语义特征被激活后,就会在词语形式上得以体现。如,要突出“锅”的炊事功能时,可以组合为炊锅、炖锅等;要突出其材质时,可构成铁锅、铝锅等;要凸显其颜色时,可构成黑锅。这些新的词语形式,意义大都等于语素意义的加合,如“炒锅”就是“炒菜的锅”,“铁锅”就是“由铁制成的锅”。这些双音形式使得表义更加准确。但“黑锅”例外,它可以是一个短语,表示被火烧黑了的锅,更多时候则是作为一个词使用,其词义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罪名或不好的名声”。我们认为,该意义的产生是受到认知上的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更广的认知和思维的范畴。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它利用已知概念的特征去认识一个新的概念,建立已知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获得认识新概念的突破点。由于隐喻的基本方式就是建立或创造新旧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所以它能“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在人们的认知思维中,“黑”这种颜色往往和见不得光或不好的名声联系在一起。如我们表达某人做事不够光明正大,常说"XX好黑”,某人犯了某个错误常被视为人生履历上的污点,而污点也具有“黑”的特征。于是,人们运用隐喻思维,将抽象的“罪名或不好的名声”施之于“黑锅”这一具体事物上,并形成互动,产生映射,赋予“黑锅”新的意义。如:
(3)“哼,你们都得了性命,可这黑锅?我们只怕八辈子都背不完了!”柳如是冷冷地说。(刘斯奋《白门柳》)
(4)时隔不久,忽然接到《世界文学》月刊编辑来信,要我尽快将《盖茨比》译为中文。简直不可思议!“腐蚀新中国青年”的黑锅,我背了将近三十年,怎么会偏偏找到我来翻译这本“下流坏书”?(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译后记》)
在早期,“黑锅”出现的句法环境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要与动词“背”共现。二者构成语义上的动作和受事的关系,结构关系比较松散。
“背锅”的产生为“甩锅”的形成奠定了形式基础。在早期,“背锅”是一个临时组合的动宾短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未收入“背锅”词条。由于“黑锅”经常与“背”共现,“背”的意义也随之演变为较为抽象的“承担、承受”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黑锅”移位到“背”后时,就组成了结构关系较为紧密的词语“背黑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收入并释义为:“(口)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枉。”
从语用效果来看,“背黑锅”本不失轻松诙谐,但从形式来看,该词习用已久,凸显不出“新”来;从经济性来看,三音节词还有被压缩为双音节词的空间。于是“背黑锅”被网友们改造为“背锅”。“背锅”最早流行于一种网络对战游戏中,指被迫承担失败责任的行为。后来“背锅”的使用范围扩大,传统的媒体报刊也频频使用“背锅”,泛指“因受冤枉而替人承担过错”。
如果说网友的交际需求是“背锅”形成的外因,韵律机制的制约则可视为内因。冯胜利指出,“根据韵律构词法的理论,一般复合词必须由两个音节组成(三个音节的复合词受严格的限制),所以创造新词的时候,最普遍的方法是‘拆双为单再‘由单组双”。在汉语里,两个音节构成的词被称为标准韵律词,一个复合词首先是一个韵律词。从韵律上来看,“背黑锅”是“1+2”的形式,并不符合“一个复合词首先应是一个韵律词”的一般要求,于是采用“拆双为单”的方式,省略“黑锅”中的定语成分“黑”,在保持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变的情形下,形成了符合韵律要求的标准复合词“背锅”。韵律驱动是“背黑锅”缩略为“背锅”的根本动因,缩略只是手段。
须要指出的是,“背锅”出现后,“背黑锅”并没有被淘汰,而是和“背锅”并存,特别是在书面语色彩较强的文章中。
人们以“背锅”为原形,采用类推的方式,造出了与“背锅”意义相对的“甩锅”。类推是以隐喻为运作方式的造词手段,是把已有的语言形式作为标准,并以此为标准造词。如造词者基于“金、白、蓝”的类义关系从“白领'类推出“金领”“蓝领”。“背锅”和“甩锅”两个词语中,“背”和“甩”意义相对,分别表示“承担”和“推卸”的意思,于是由“背锅”类推出了新词“甩锅”。
“甩锅”最开始出现在网络语言中,指在团队对战的游戏中,自己发挥不错,将失败原因归结在队友身上。后来词义泛化,引申为将糟糕事态发生的责任推卸给他人。
从目前“甩锅”使用的语境来看,“甩锅”的主体一般地位较高,拥有一定的权势,具有主导话语的权利,而“甩锅”对象往往地位较低,面对这一行为,不敢申辩或不能申辩(如客观条件)。如:
(5)想要避免上级“甩锅”,就必须锁定责任主体,明确任务范围,杜绝事不关己心态。(《领导科学》2019年第19期)
(6)童鞋不合格不能“甩锅”给外购材料。(《企业家日报》2020年1月13日)
相信随着“甩锅”使用频率的增加,其主体会变得越来越宽泛。
总之,在“甩锅”形成之前,并没有—个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推卸责任”意义的词,这为“甩锅”的出现留下了空间。但“甩锅”的形成不是一步到位的,大致经历了由“锅—黑锅—背黑锅——背锅——甩锅”的过程。借助网络这个有力的推手,在语言外部因素和内部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新兴的表达形式“甩锅”便产生并流行开来,从而使得“被动替人承担责任”和“主动推卸责任”这一组相对的概念都有了形象且简练的表达形式。“甩锅”流行后,用法比较灵活,可以接受副词的修饰,可以作定语,可以作谓语,可以带宾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构成新词,如“甩锅侠”“甩锅者”等。有时两个构词语素可以分开,组成比短语更为灵活松散的语言形式,如“甩得一手好锅”等。由于该词具有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简洁明了的特点,相信假以时日,该词不但会完全融人人们的日常语言生活,还可能会催生—批与该词相关的网络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