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2020-10-20杜姚婷
杜姚婷
摘要:ZOIS年年底,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其中传达出艺术人才需要天赋,也需要扎实的文化素养的信息。文学素养作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培养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如今,民族器乐蓬勃发展,作为民乐专业大学生,在对民族器乐作品进行学习时,不光要有良好的技能技巧,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自觉解读作品、诠释作品,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但民乐大学生文学素养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还尚未知晓。因此,主要针对民乐大学生文学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乐大学生;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222-03
一、前言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的“组合”在实践与生活当中几乎不分离。‘哦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所记录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唐代以来,诗体继承了乐府的传统,入乐可歌,诗体平仄之美所带来的韵律之美,使唐诗也拥有了音乐美。
民乐作为音乐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古筝曲《枫桥夜泊》,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创作出来的,音乐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无一不与诗中的寒夜霜天冷,孤舟游子“愁”的意象相吻合。从音乐中,听者脑海会产生孤寂游子在异国他乡尚无归宿之愁感,同时回忆起相关诗词歌赋;从古诗中,读者脑海在产生画面的同时,也会牵引出一些情感的迸发,形成心中的音乐。再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所描写的是项羽被刘邦大军包围时的情景,反映的是历史事件,用的是音乐的语言。除了用音乐来表达,也有史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描述,如《史记》、《汉书》,音乐所描述的是文学史实,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一段旋律,文字中所塑造的形象,在音乐中能够联想出来,音乐与文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民乐作为音乐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此可见,民乐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乐曲被传承下去,经历了三次创作:首先,创作者对人或事有感而发,以音乐文字写下来,产生曲谱,这是第一次创作;再者,演奏者拿到曲谱,进行练习与处理,不可能完全按照创作者的思想去演奏,在这其中必然会有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影响演奏者,主观因素为自身经验、对事和物的态度、演奏时的情绪状态等,客观因素为技巧技法的练习熟练度,这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的“二度创作”;最后,乐曲流进观众倾听者的耳朵里,接受经由创作者和演奏者两次创作的乐曲,再结合自己当时的心情聆听与感悟,领会的必定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又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乐曲的第三次创作。
其中,二次创作尤为重要。曲谱的创作者要通过演奏者来输出情感,倾听者要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来获得情感,演奏者在中间承担了一个过渡的角色,他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整个流程的好坏。同样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自身的文学素养支撑着这个流程的质量。演奏者是音乐艺术富有个性来源主体,而演奏者的内心世界则是综合展现音乐独特魅力的最深层的来源,它是由主体内部所储存的与音乐相关因素的融合与释放。②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总决赛中,大部分选演奏者选择的是偏传统的乐曲,一方面传统乐曲对演奏者基本功的要求更高,能更好展示个人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能进入总决赛的演奏者技巧方面都不会逊色,会拉开差距的就是演奏者的表现力,而演奏者表现力的培养,不是仰俯之间能够锻炼出来的,需要不断地积累,需要文学素养的支撑,文学素养影响着演奏。
二、当代民乐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笔者共发出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95份,选择了长沙市六所高校的音乐学院,经过走访与调查,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了整理與分析,具体如下:
(一)对文学作品的态度
阅读频率方面,77%的民乐大学生只是偶尔看看,12%经常看,只有3%每天都看,占到了8%从不看。这表明,阅读在民乐大学生心中,并没有像练琴一样,成为每天必做的一个习惯,绝大多数只是偶尔一试。
阅读类型方面,现当代文学的比例占到了49%,接近半数,近代文学占26%,古代文学占15%,其他占10%。无疑,现当代文学阅读成了主流,民乐大学生更愿意了解接近自身所处年代的作品,而不太愿意去阅读那些年代较为久远的作品。
阅读体裁方面,小说的占比达到了65%,散文24%,诗歌7%,其他4%。充满趣味性、故事连续性较强的小说拔得头筹,文学综合性的散文、诗歌合起来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在内容的选择上,民乐大学生偏向易于理解、通俗易懂的小说,而考验文学功底的诗歌、散文等不占优势。或者是文学素养不够,难以理解诗歌散文中作者的用词用典、词句所暗示作者心境的变化及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
每年阅读均量方面,34%每年3-4本,32%每年1-2本,30%每年5本及5本以上,4%每年0本。96%的民乐大学生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阅读量,仅有4%每年的阅读量为零,也就是说100个民乐大学生中,有4位几乎不阅读。
阅读目的方面,31%为了增长见识,28%为了陶冶性情,28%纯属兴趣,12%为了打发无聊时间,1%有其他原因。
在回答阅读是否有必要这一题时,100%的都选了有必要。可见,民乐大学生还是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从前面的数据来看,意识不够坚定,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付出实际行动,且就作品的选择上,偏向于对现当代小说。
(二)对学校文学类课程的态度
在文学类课程课堂行为方面,45%不专心、偶尔学习,44%认真学习,9%身在课堂、心在别处,2%不去上课。可见在文学类课堂中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近一半的学生会认真听课,跟随教师引导进入文学课堂,有一半多的学生在课堂分神,未全部进入状态,出现逃课的现象。
是否有必要开设文学类课程选择上,58%认为很有必要,39%无所谓,3%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多数民乐大学生有意识到文学课程的必要性,40%左右意识形态不明确,说明其对演奏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技能技巧层面,未深入。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良好的意识形态能够更好的助人进步,清晰的认识能够帮助自己更快的找到前进方向。对于民乐大学生来说,在文学类课程上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既能够有意义的完成大学学业课程,也能够节约时间,在课后拥有更多的精力去练琴,去提高和完善自己。试想一下,课上没有掌握的东西,到了交作业或考试时,得花出几倍的时间去学习、去完成任务,且课上有教师解惑,课后全靠自己,加上课上浪费的时间,享乐一时,不知要补救几次。
就文学类课程的类别而言,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的设置,不会像个人阅读提升时拘泥于兴趣的驱使,仅限于一种或几种文学种类。大学内对于这一方面课程的设置往往是一个系列的,基本涉及各个文学领域,较为全面的为民乐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与环境。学习和学好这方面的课程,一方面是学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演奏时,对于曲风的把握也会多一些联想的对象,由此看来,学好文学类课程势关重要。
(三)对文学素养的理解
何为文学素养,体现在那些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38%认为体现在阅读量丰富、人文知识广阔,32%认为体现在有较好的文学理解和创造力,29%认为体现在有较强的表达能力,1%认为体现在其他方面。对于文学素养的理解,虽表达语言不一但观念都答的八九不离十。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长流中,糟粕会被淘汰,留下的是经典。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作为炎黄子孙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正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许多人和组织在此方面下足笔墨,向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输出中国文化,如2018年的纪录片《上新了·故宫》,每一期都会讲述故宫的一件文物、一座建筑、一个花纹的历史及寓意,向世人揭开故宫神秘的面纱,讲述故宫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的前世今生。不仅如此,每期还会邀请设计师去故宫采样,收集灵感,利用故宫文化做一些文创产品,购买者直接或间接的会了解到此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所在,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故宫文化的普及率,一举两得。文创产品的问世传播,间接的改变了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加强了文化的自信态度。
(四)对自身文学素养的把握
自身文学素养如何?68%认为一般,24%认为较好,7%认为较差,1%认为很好。只有极少数民乐大学生对自身文学素养水平持有自信,92%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
通过对认为自身文学素养一般的民乐大学生访谈得知,他们中有85%的人在文学类课堂上不专心,偶尔学习,或是身在课堂,心在别处,阅读体裁90%为小说(网络小说),每年阅读均量91%为1-2本(除网络小说之外),他们在学习和娱乐的取舍上,不果断地选择一方,而是在两者之间徘徊犹豫,更偏向于娱乐一方,这也是意志力不坚定的表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纲要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阅读,阅读前人留下的经验,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阅读是文化的传授与传播,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行为方面,49%想过提高、由于原因未达到满意的效果,31%想过、但未付出行动,18%想过并付出了行动,1%无所谓、技能好就行,1%尚未考虑。其中,98%的民乐大学生都想过这个问题,但在实践时出现了意见分歧,实践了未达到满意效果有两种情况:一是还需“量”积累,二是日积月累,非一日之功可达。
通过对所占比例最高的想过提高、由于原因未达到满意效果的民乐大学生的访谈,得知了原因有三点:第一,时间横跨度长,学习、生活方面各种因素参杂其中,难以平衡时间分配;第二,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未出现明显的效果而导致了放弃;第三,外界诱惑因素太多,因抵制不了诱惑而导致放弃。纵观整个未达到满意效果的原因,有三,时间分配不当、见效太慢、自身意志力不坚定,究其本质在于自身,外界诱因在其次。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广阔的胸襟,能够拥有美好的心灵,对未来报以美好的愿望,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不断地探索和追求。③
三、民樂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途径
笔者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发现,民乐大学生整体文学素养水平不高,且存在着有提高意识,但意志力不够坚定的问题,针对此情况,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口传新授,激超重视
传统教学模式为“口传心授”,教师对学生口口相传,心心相授,把自己所学得的知识技能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之得以传承。提高民乐大学生对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视程度,专业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里,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是各自的专业教师,学生愿意去和老师交流,教师也愿意教授。教师在传授技巧的同时,他们的个人魅力也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反衬出教师的德育。除了来自技能技巧方面的臣服,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也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从专业教师这里入手,课堂上不仅传授演奏技能技巧,也应向学生强调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课后要求学生阅读与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有关于弹奏作品的,对学生学业的关注不能只立足于技能技巧方面,也应注重学生表现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的演奏达到向外能够抓人眼球,向内也有足够的内容去进行挖掘。
(二)创设环境,提高兴致
个人的行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处在积极向上的环境里,做事也会事半功倍。就像在图书馆里能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而在寝室却容易分神。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民乐大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极为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若身边的同学都在阅读,那么自身也会受到影响,反思而后加入其行列。这就好比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个人行为,不乏看见整个寝室都考上研究生的事迹,意志坚定的领头羊能够带领一个寝室向上向前发展。个人奋进虽可以但坚持却很难,需要强大而坚定的意志力。
学校对全体学生做出要求,同时相关课程教师推荐相关内容,普及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起好带头作用。挑选出技能技巧和文学素养二者皆高的学生,请他们分享平衡二者、发展提高二者的相关经验,管理分配时间的小技巧,面对选择时坚定意志力的策略等,做优秀学生分享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入手,从现实中营造全员奋进的氛围。制作与民族器乐作品相关的节目,带领观众挖掘作品背后的含义,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如《霸王别姬》《高山流水》《百鸟朝凤》等,展示民族器乐作品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提升全民族的文学素养,使观众(包括专业音乐学院器乐学生和民族器乐爱好者)对乐曲的传承成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意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不仅是当前学习的任务,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体现。
(三)内外兼顾,同步发展
文学素养与专业技能技巧对民乐大学生演奏都非常重要,鱼和熊掌可兼得。演奏时,在外拥有娴熟得当的专业技能技巧的展示,在内拥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支撑,专业技能技巧依靠文学素养得以更好的展现,为听众带来更强烈的听觉刺激。民乐大学生学习不可只顾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只顾技能技巧的练习忽略文学素养的积累,或只顾文学素养的积累忽略技能技巧的练习都不可行。
对于学习民乐专业的大学生,技能技巧的熟练,如若没有文学素养的支持,演奏出来的将会是形不散而神散,反之,文学素养的积累,没有演奏技能技巧的纯熟展现,发挥不出价值所在。对于民乐大学生而言,专业技能技巧纯熟有了文学素养的支撑无疑是锦上添花,而文学素养缺少专业技能技巧的展现就像是鱼离了水。一手抓技能技巧,一手抓文学素养,大的时间段用来练习技能技巧,碎片时间段用来提升自我,内外兼顾,同步发展。
四、结语
综合前面的数据以及笔者的分析,民乐大学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不能帮助民乐大学生文学素养迅速得到提升,因为其意志定力,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意志坚定的能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提升自己,如学校的文化课程;意志不坚定的则会逐渐放纵自我,或只专注与专业技能技巧的练习。整体阅读频率情况不高,偶尔一试的人高达77%,还有8%的人从不阅读,阅读未习惯性行为。阅读内容偏娱乐方向,未从深层次需要来考虑,消遣、打发时间成为其主要选择原因。
一個优秀的演奏者,文学素养与专业技能技巧缺一不可,要想实现二者的完美契合,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去努力打磨,也需要发挥演奏者的主体意识,用自身文学素养对作品进行加工处理,再通过良好的专业技能技巧展现出来,实现音乐作品的最大价值化。文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要有量的积累,在练习时把专业技能技巧与文学素养结合起来,必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注释:
①②韩岩岭,文学素养对演奏者“再创造”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
③陈培霞.关于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