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提升幼儿思维品质
2020-10-20刘琴
刘琴
生活体验是发展幼儿认知的起点,也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关注幼儿生活的启蒙教育,积极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引领幼儿参与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知识的内化。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发展幼儿智力,激活幼儿科学思维,促进幼儿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会感知,掌握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
一、鼓励幼儿勤动脑
在生活启蒙教育实践中,趣味引领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巧用多媒体技术,搭建生活化认知情境,让幼儿感知科学文化知识,打开思维之门。“有趣的声音”就是将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声音进行整合,围绕生活化主题,播放图文并茂的声像资料,让幼儿在观看、聆听中,感知这些声音,吸引幼儿的眼球,使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对于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延伸生活化场景,引领学生辨识声音,激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以硬币敲击水杯,用塑料瓶敲击桌面,用铅笔敲击文具盒等。这些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感知熟悉的生活场景,并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材料,敲击不同的声音,感知“有趣的声音”。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游戏化元素的融入,在幼儿感知不同趣味声音的过程中,借助游戏体验,让幼儿从中辨析声音,探索日常生活的乐趣,使幼儿在“玩中学”。
二、强化幼儿实践意识
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对思维的养成,都需要联系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去感知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生活情感体验。对于幼儿生活化教育启蒙,在区角活动及材料投放上,要突出幼儿的层次性、实践性。以“物体的沉浮”为例,在开展“物体沉浮”主题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课程材料内容的选择和优化,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操作性强的材料为主,如肥皂盒、小木块、橡皮泥、小皮球,以及日常所吃的水果等。在“物体的沉浮”创造思维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活动需要,设置师生、生生互动交流问题,如:哪些材料会沉入水底?哪些材料会漂浮在水面上?之后,教师再引领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样,教师在实践探究中,也要给予科学的示范与引领,对于幼儿自身的操作,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确保幼儿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在观察、操作中探究物品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活动源自生活,也是对接幼儿生活经验、发散幼儿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物体的沉浮”实践活动,可以让幼儿勇于探知,乐于求索,在揭示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增强幼儿的主动实践意识。
三、锻炼幼儿合作能力
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让幼儿在生活化實践活动中了解生活知识,与他人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爱合作的优秀品质。“电”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幼儿熟悉的事物。“电”本身就融合了神秘而趣味的科学知识。幼儿教师可以“电”为主题,巧设关于“电”的生活化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小组合作中锻炼科学思维,感知科学。小组合作是发展幼儿合作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幼儿间交流、促进幼儿思维碰撞的有效方式。在生活化教育启蒙实践活动中,“电”现象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心智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合理设置实践小组,便于幼儿在合作中开动脑筋,共同探索。如我们找来生活中常见的电线、电池、小灯泡等实验器材,设置“让小灯泡亮起来”主题活动,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启发幼儿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挖掘幼儿的思维潜能。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设置小问题,启发幼儿去想办法,动手去尝试,总结经验。由此,一步步地让幼儿认识科学现象,明白科学道理,在共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中,增进合作精神,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积累。
总之,幼儿思维的发展是渐进的,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思维成长环境,关注幼儿的想法,挖掘幼儿的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生活化实践教育活动中引导、启发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顾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