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
2020-10-20何萍
何萍
虽然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开展的时间较短,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便是其中之一。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方面途径实现应用的有效性。本文,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分析小学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小组合作讨论之前的准备工作,正式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以及小组的评价环节。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是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合作模式从客观意义上来讲,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有利于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一个团队或一个小组要想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就需要小组之间各司其职,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并且职责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责任,那么目标便难以实现,导致互相推卸责任。
二是课堂秩序混乱。在小学的诸多科目中,信息技术是相对容易被忽略的一门学科。从客观角度来讲,小组合作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但课堂秩序难以掌控,并且有部分学生浑水摸鱼,讨论的内容不是该学科的内容,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有序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让学生自己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经过了理论的肯定与实践的验证,是一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学习模式。具体来看,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能使课堂更加活跃,更具有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得一个班级更团结,更具有凝聚力;三是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小组能自主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有两方面准备工作需要落实,一方面是小组成员的分配,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小组成员分配的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需要进行选择,一方面是小组组长,另一方面是小组组员。在通常情况下,小组的人数在6人左右,具体情况要根据班级人数进行确定。在进行小组分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具体涉及三方面,包括最基本的性别比例、学习情况及性格特点,然后进行科学的搭配。主要表现在一个小组的成员应该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互补,能够更好地完成小组目标。而每一个小组成员能力层次的比例应该相同,能力较强、适中、稍差的学生比例应该为1:1:1。
在组长的选择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进行民主的选择,以自我推荐优先。组长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具体包括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首先需要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其次在讨论的过程中能控制纪律与进度;最后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能将小组观点整理并展示给班级其他同学。而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应恰如其分;其次应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便可以组织小组同学正式展开讨论与学习。但在讨论与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地位,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主体,只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帮助。而小组讨论之后的评价环节往往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通常情况是教师对总结与讲解的比重较大,对小组评价所占比重较少,于是导致小组评价环节过于形式化。因此,评价环节应注意两方面的原则,一方面是两个结合,另一方面是两个侧重。具体来说,是指在进行集体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只有这样,小组的每个成员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从长远意义上来看,也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掌握课程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并没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各方面专家学者应注重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信息技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