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网络群众路线的时代境遇及效能优化

2020-10-20马英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马英芹

[摘 要]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阵地、新方式、新途径、新场域的内涵及特性。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过程中存在诸多内在阻力与外在制约因素:“网络无用”的成见与偏见、网络之“技”与施政之“能”的双重不足、网民群众的需要和素养参差不齐、“网络围观”“话语霸权”的舆论干扰、党媒政网质量不优、网络协同监督机制弱化等。领导干部应主动“学网”、乐于“触网”、善于“用网”,加强网络政务融合、区域数据共享、线上线下互补,积极壮大主流舆论、抵制不良思想,多重网络工作机制协同释放“合力”与“活力”,走实、走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关键词]网络群众路线;网络政务融合;主流舆论;网络协同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0)05-0036-07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下,传统的“群众”变成现代的“网民”。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2019年网上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億[1]。网络已成为广大群众生活的新空间,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方式方法应因时而进,因时而新。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2](P7)。因此,如何有效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必须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解决。

一、思想继承与时代创新:网络群众路线的意蕴阐释

先进的思想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则要求发展着的思想给予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实践是党服务人民、赢得民心,依靠人民、夺取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及特性。

(一)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质与内涵

网络群众路线是利用网络觉察民情、听取民声、集中民智、凝聚民力、解除民忧,蕴含“为了网民群众、依靠网民群众”“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的工作目的、内容及方法,其实质就是党的领导干部进入网络社会,融入网民生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价值目标上,网络群众路线把维护和发展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着重提高群众工作的整体机能,增强党员干部的执政实效,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要。

在工作内容上,网络群众路线以互联信息网络为平台和载体,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服务网民群众,包括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理政、网络督政等内容。在工作方法上,网络群众路线通过把网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真实诉求、合理建议集中起来,化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机制措施,然后再到群众中去宣传之、贯彻之,把党的科学合理主张转化为网络群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网络党的群众路线的“四新”特性

网络群众路线是信息化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拓展和创新[3] 。网络群众路线改变了原有线下群众路线工作的方式和场域,具有新阵地、新方式、新途径、新场域的时代特征。其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宣传群众、凝聚群众的新阵地。蕴藏海量信息资源的网络成为人与人交往密集的空间,也成为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角力的新阵地。群众路线强调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阵地就应延伸到哪儿。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P465)我们占领网络阵地的根本目的是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因此,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网络新阵地。其二,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群交流互动的新方式。网络连接着现实,“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2](P7)。同时,网络是社情民意的“投射屏”,网民的所思所愿、所忧所怨是其现实生活和工作在网络上的思想反映。互联网技术突破了现实社会的层级局限,有效疏解了传统党群现场交流方式制约的问题。党政干部通过网民的留言、讨论、点赞、“拍砖”“灌水”等言行可以觉察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心理动态。网上民意虽然不能代表所有民意,却是我们了解民意的重要来源。党和政府通过网络通信可以与群众进行积极讨论、平等交流。这较之以往情形更能便捷地促进党群的互动和往来。其三,网络群众路线为民主执政、科学施政提供了新途径。网上群众工作虽不能代替现实中所有的群众工作,却是推进群众工作的重要路径。“知政失者在草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政领导干部根据网民群众反映的事实,回看相关的政策和贯彻情况,可以反思其中有无失误或偏差,以此决定对好的政策继续推行,对不当的措施进行整改。同时,通过网络问需于网民、问政于网民、问计于网民,可以使网络群众路线真正成为网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高效行政的新途径。其四,网络群众路线是党政工作的新场域。依托数字化新媒体开展的网络群众工作改变了原有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群众的场域。传统群众路线工作大多是实地走访调研,是党群“面对面”地开展工作,网络群众路线则是党群“键对键”地开展工作,利用网络“跨时空”的技术优势,党群之间便能实现下情上达和上策下传。网络成为公共服务的“移动盘”,凭借网上办事大厅、线上交流,网民群众可以足不出户,点击鼠标即可解决问题。诚然,网上行政服务工作也需要线下工作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开展,线下群众工作与网上群众工作内在一致,互联互通互补。

二、内在阻力与外部制约:网络群众路线的困境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也为改进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引导网民群众参政议政,增进党的施政效率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但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过程还存在诸多内在阻力与外在制约因素。

(一)囿于“网络无用”的成见与偏见

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是人们的政治生活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广大领导干部则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开拓网络群众路线,转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是先行条件。就现实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观念落后,存在“网络无用”的成见和偏见,认为既有工作方式方法能够解决现实工作需要,无须再到网上做群众工作。由于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网络懒政思维,对网络群众工作不闻不问,针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他们惯用“万能回复”,如“已阅”“已责成有关部门”“协调办理中”等套话进行敷衍。有的领导干部在政务微博自说自话,对网民留言熟视无睹,对网络群众关切的问题避而不谈,个别领导干部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含糊其辞,不敢坚持原则。这些领导干部在网络中不作为、慢作为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伤及群众感情,影响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和谐,消解凝聚人心的正能量。领导干部对网民群众工作认识不到位、认识错位使得践行网络群众路线面临困难。

(二)网络之“技”与施政之“能”的双重不足

领导干部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能力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实施公共政策、进行公共服务、维护网络社会公平的本领。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领导干部在贯彻传统群众路线中基本具备较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网络群众工作的新场域,大多领导干部对网络运行规律的认识、参与网络行政的技能有所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从网”能力不强,对网络技术了解不多、学之较少,缺乏计算机网络操作技巧,不善于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党和政府的相关工作。面对博客、播客、微博、微信中反映的复杂“网情”“网声”,一些领导干部因不懂得新兴媒体的功能与应用而时常遇及手足无措的窘境,或不懂装懂,或雷人雷语频出。有的领导干部不能综合分析网上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网络群众交往活动的趋势,对互联网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和惧怕心理,他们在实践中沿用旧的工作模式去做网上群众工作,工作效率比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在网络群众工作中存在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如一些领导干部对网民正当批评、质疑的声音不接受、不理睬或对相关信息采用“封、堵、删”的方式进行简单粗暴应对,这偏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工作中提升网络行政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网民、团结群众,这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新考验。

(三)网民群众的需求和素养参差不齐

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信息传播,扩大了网络政务范围。与现实社会中群众对各类矛盾问题的反映渠道相比,互联网络渠道更为低成本、便捷和顺畅,这使得许多群众纷纷上网表达诉求,网络逐渐成为网民群众“意见”的“聚集地”。网民群众问政聚焦的议题,如就业保障、医疗改革、房价调控、反腐倡廉、信息公开、行政效率等,其中有大量针对政府工作的坦率评价和良好建议,它们代表着网民的朴实感情和真实心声。但由于网络群众的年龄、学历、受教育程度等差异,网民群众的素养参差不齐,网络中时而出现基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非正式情绪发泄或偏激的观点,如有的网民缘于个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便在网络中发表论调,夸大社会问题与矛盾。加之我国一些地区乡村群众因网络资源缺乏而无法在网上表达心理诉求,其话语权不足而出现“被代表”的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群众等同于一般群众的数字化映射。因此,能否适时准确识别“网意”,把握“民意”,为服务网民群众提供工作导向,这对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是一个挑战。

(四)“网络围观”“话语霸权”的舆论干扰

网络舆论是网民对社会行为、问题事件所表达的态度意见、情感信念的集合,具有多元性、突发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空间中人人拥有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门槛低、影响大,常常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宣传网民群众、动员网民群众需要积极健康的舆论支持,反之,消极负面的网络舆论则会对群众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舆论情况也较为复杂多变,一些利益维权者纷纷在网上“发声”,特殊诉求者趁机对此进行网上炒作,放大舆论影响。一些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爆料者、造谣者等持续上网“播报”,某些“意见领袖”、网络大V左右舆论,使得带有刺激群体情绪的舆论被发酵、扩散。广大网民情绪容易在碎片化信息的消费中被感染,形成群体性“极化心理”,引发“网络围观”。这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污染了党群互动的舆论环境。国际上,有些西方国家暗中推行“话语霸权”,干扰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舆论,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试图凭借网络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制造思想混乱,妄想从意识形态离间中国人心,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些西方特殊利益集团倚仗其网络技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鼓吹所谓“网络自由”,暗中推行“数字霸权”和“话语霸权”,使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复杂的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主流舆论的主导性、凝聚力,不利于网络群众路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党媒政网质量不优、整合不够、定位不清

健全的党媒政網是有效贯彻党的网络群众路线的基础保障。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种类日益多样,网民不断聚集在各类网络生活和工作平台,然而,目前有些基层党群网络互动平台,网民服务载体并没有随之调整、扩展,一定程度上存在网络工作平台和载体质量不优、数量不够的问题。有的地方党委客户端网站陈旧,便民网站打不开,服务电话接不通,一些网络政务平台存在功能不全、使用不便的问题,不能满足网络群众的现实需求。同时,各级网络党政平台联动性不强,对多层级、多职能的网络管理服务整合不够。个别基层党群交流平台欠完善,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耗时耗力,影响网络群众工作的联动与合作。另外,一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常常分发与民生、政务等关系不大的资讯,容易产生其公共交流服务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网络党政交流平台、服务载体发展不充分制约着网络群众路线工作。

(六)网络协同互动机制不强、监督问责机制弱化

科学合理的机制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团队分工与协作,提升工作实效具有关键性作用。总体上看,网络群众工作的相关机制还不完善。目前网络群众路线的领导机制已形成,但党委领导之间协同、党委与政府之间协作机制还需加强,党的网络宣传工作机制还亟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网络上党的思想宣传不力、政策宣讲不到位的现象。网络中事前谋划、事中运行、事后考核的集成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网络民意整理及回复机制,未设置“台账量”“回复率”“满意度”等指标要求,现实中常常出现办理回复寥寥无几、反映问题“石沉大海”、征求意见“仅供参考”的情况,或出现网上热闹、网下冷清的局面。有的党政机关未形成自媒体交流互动机制,领导干部在微信公众平台、头条、网易新闻媒体开放平台等自媒体中的表率作用不强,没有充分起到对群众思想行为引领的作用。一些地方存在网络问政监督问责机制弱化的问题,如监督部门主体不明晰、权责不统一、问责不力,网民群众监督的内容权限不清,监督渠道不畅等。这使得网民群众对党政机关的监督、问责成了“形式主义”,影响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及网民群众的积极性。不完善、不健全的工作机制成了新时代走好党的网络群众路线的短板。

三、智能提升与资源整合:网络群众路线困境的破解之道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5](P9)我们应立足网民群众的需要,针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或短板,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走实、走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一)领导干部主动“学网”、乐于“触网”、善于“用网”

毛泽东指出: “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6](P547)邓小平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7](P216)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主动适应群众的网络生存带来的变化,将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延至网络,把党的政治优势统摄于网络。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8]为了践行好党的网络群众路线,我们必须努力打造一批政治觉悟高、拥有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精通政务的专业化队伍。一是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网络群众工作的现实性、战略性,充分理解互联网在国家治理、社会服务方面的功用。二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参与网络专业在线培训,通过专网、专栏、专题的学习,掌握网络群众工作的辩证思维方法,熟悉互联网操作程序,提升网络技能,乐于“触网”。三是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网”,要在网络“施政”中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重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认知网民长期关注的事物、活跃的方面和领域,以获得网民最真实、最急迫的诉求信息,“要善于从网上发现群众的‘痛点‘堵点,工作中才能开出‘活血化瘀,排忧解难的良方”[9] 。领导干部要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零散、感性的群众意愿中分析网民群众社会心理总体态势和走向,敏锐地感知和把握由诸多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背后网民群众的思想倾向和利益要求。领导干部要锻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搜索、汇聚的有效网民信息作为党政机关的政策决策、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等工作环节和过程的重要依据,要善于使用互联网设置议程,主动发布信息、传达政令、解疑释惑,积极融入网民群众的“朋友圈”,通过“网上交心”发现问题,利用“网下服务”回应网民诉求,在党群、干群交往过程中,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真诚贴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拥护。

(二)网络政务融合、区域数据共享、线上线下互补

网信技术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先进的网络政务平台是提升服务网络群众实效的技术保障。毛泽东指出:“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10](P1022)习近平强调:“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2](P5)这都为建设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指明了方向。以《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遵循,升级、融合政务平台,我们应积极推动网信事业发展,打造干群互动的绿色通道,使网络成为党政服务群众的好助手。一是“互联网+党建”与“新媒体+政务”协同发展。通过党建云平台、党建微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助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让基层党建信息化驶上“快车道”,让党的旗帜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通过“新媒体+政务”平台建设,推进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着力打造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及政府客户端即“两微一端”的政务新媒体,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增进政府和用户互动;通过明晰政务程序,优化工作服务,以方便网民群众。二是打破地区部门限制,促进政务平台数据的集约共享。推进网络群众服务的技术连接,解决各地区网络群众工作领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和各部门条块分割问题,以发展区块链技术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契机,完善各部门网上电子证照、网上统一认证、网上移动支付等重要系统,实现服务同根、数据同源,使部门间网络数据共建共用,以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网络。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社区互联信息网资源开发,积极推广城乡、异地办理等便民措施。三是推进网络政务新媒体与实体政务大厅的线上线下互补。通过“大平台”“富生态”“小前端”的网络便民新体系,努力打造利企便民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统筹推进政务新媒体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的融合发展,促进基层服务厅与网上平台无缝对接,让老百姓享受网上网下联合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打好“壮大主流舆论”与“抵制不良思想”的组合拳

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也是做好党的网络群众思想工作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要求:“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11],这为当下如何应对不良网络舆论舆情、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有效方法。一方面,注重党媒及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管理,逐步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加强不同地区政府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党政媒体聯合,重点推送党的重要文件、国家的重大政策、人民的重要议题,通过在各主要媒体中持续播报,让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社会民生发展等正面的声音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旋律,为网络群众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党媒政网对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对资讯评论须理性客观,以保证党媒政网的政治性、权威性、人民性,有效防止因传播不当政务信息而引发不良网络舆情。另一方面,积极应对舆情变化,牢牢把握网络舆论调控权。党政部门要把握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科学预测舆情走势,未雨绸缪,对较大网络舆情要提高响应速度,主流媒体要统一发声,及时阐明事实、表明态度、辟除谣言,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理情况发布动态信息,在有理有利有节中强化舆论引导。同时要采取舆情应急机制,预防一些人因对事件真相不明的负面社会情绪郁积而诱发的舆论危机在网络中的扩散。针对少数西方敌对势力传播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信息资讯,党政主流媒体要敢于亮剑、善于斗争,通过有据、有力、有效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斗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舆论攻击。通过引导网民群众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舆论,壮大主流舆论,为群众工作提供正确舆论支持。

(四)多重网络工作机制协同释放“合力”与“活力”

高效率的网络群众工作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来做保证。一是强化党的领导组织机制。网络群众工作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明确领导牵头分管,组织部门协调落实。把党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连在线上,“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12],要明确各部门在处理各类网民群众事务中的权力和责任,注重网络群众工作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二是完善群众诉求的线上线下表达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开通网上网下渠道,促进党群平等自由对话。通过“网上信箱”“热线电话”“线下接访”等方式,方便群众及时反映问题,表达诉求。领导干部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促进领导干部与网民“键对键”的交流,有利于集中网络“民意”。同时,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走访,与基层群众拉家常,聊冷暖,改善基层个别群体网络话语权不足的情况,增强线下群众“民意”的代表性。

线上线下配合架起领导干部与网民群众的“连心桥”。三是实行群众利益维护机制。“群众的满意与支持是党与政府群众工作长效开展的有力保障”[13] ,我们应坚持以解决网民切身利益问题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开展网络群众工作的关键,对网民反映较为集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做到限时办结、适时反馈,设立“回复率”“满意度”等工作指标,对能解决的问题则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需说明原因,争取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开展工作中,我们应把网络问政与实地调研统一起来,把工作做实。四是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我们应限定权力边界,规范公权力运行空间,定期报告行政廉政情况;完善网络民主党派监督形式,让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敢监督、愿监督、会监督;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云平台,发挥好网民群众监督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作用;健全网络举报和管理机制,坚持制度和机制同步部署,边查边改,即知即改,发挥监督实效。五是完善干部任用考核机制。我们应构建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用人导向和政绩考核标准;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导向,把“民事台账量”“回复归档率”“办理满意度”等工作指标纳入勤政廉政的考核体系;增加干部考核过程中网络群众工作实绩的比重,突出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五)打造良好党群文化生态,守望党群精神家园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4](P545)网络群众路线工作需要网络价值的引领和先进网络文化培育。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5](P230)践行党的网络群众路线必须营造良好的党群文化生态,守望党群、干群的精神家园。一是发挥好党媒政网在思想精神宣传中的主导作用、阵地作用。我们应加强网络媒体正面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主流媒体如人民网、央视网、各地方政府网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国家观念、民族情怀,促进网民群众对党“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的思想认同;运用好公共媒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诵中国好故事,营造党亲民爱民、人民爱党拥党的文化氛围,提升网络正能量。二是加强网络的法律和技术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网络主体言行,对影响力较大的网站的信息传播进行监管,从源头制止不良信息资讯传播;对那些无视社会良法公德而在网络中大量传播不良信息、错误信息并对党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伤害的网络主体追究法律责任,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当网络事件出现时,公众应建立起理性的“法治期待”[16],对还原事件真相保持耐心。同时,我们应创新网络信息控制技术,对危害或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资讯及时进行提醒、过滤、屏蔽或删除,从而防止不良信息流散,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扫清思想障碍。三是注重建设和善有序的公共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良好党群关系需要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网民,我们通过对网民群众开展网络技术的宣传普及,提升人们上网用网的能力素质;大力办好网络法律讲座、网络道德讲堂、网络社会规范论坛等,培养网民的法治思维、道德素质、规则意识,让网民在网络生活中不相信谣言,不制造谣言,不传播谣言,自觉反对不良信息,逐渐形成理性思考和文明发言的习惯。与此同时,社会公共网络媒体须求真务实,传播网络信息应重责任、有情怀,我们应注重培育公共网络文化,在网络中设置公共文化议题,聚焦分众传播,塑造和谐公共文化;要及时了解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用户的需求动态,注重与网民群众的心灵沟通,培育他们的善德,并使其成为公序良俗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传播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培育党为民、民爱党的党群文化生态,为践行好党的网络群众路线营造良好党群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7-02 -17].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7/202004/t20200427_70973.htm.

[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卿立新.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J].求索,2012,(12).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习近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DB/OL].[2016-10-1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10/10/content_39453914_2.htm.

[9]杨晓曼.走好網络群众路线[N].学习时报,2019-01-09.

[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DB/OL].[2018-12-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12/27/content_5352666.htm.

[12]宋小红.价值共识及其形成路径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3).

[13]张竹荞.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安排——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的文本分析[J].新闻传播,2018,(10).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6]张 元.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困境与规范建构[J].理论月刊,2017,(9).

责任编辑:王 篆